對於史前史,史書上多稱遠古時代、太古時代,或傳說時代。關於傳說時代的時限,史學家眾說紛紜、莫衷壹是。通常的說法有:壹是上限尚不可定,下限暫定在盤庚遷殷以前;二是據《春秋元命苞》、《廣雅》、《外紀》等書,從開天辟地到魯哀公十四年兩狩獲麟之歲,即春秋絕筆時候,為276萬年;三是上限為炎黃時期,下限到禹即位;四是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公元前841年(西周***和元年)。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歷代史學家研究這段漫長的遠古人類史時,大都依據壹些神話傳說式的記載和出土壹些有限的舊石器、新石器及金石器時代遺物。如所謂盤古氏開天辟地、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女媧“煉石補天”以及“三皇五帝”等等神話傳說,人們還不能確定其傳說傳說中的人物的有無,要確定,還有待於地下的發現。2002年,湖南省沅陵縣發現“盤古洞”,經專家考證,此洞乃盤古居室。這壹驚世的發現有望填補人類進化史上的壹處空白,盤古是人,不是神,是中華民族開天辟地始祖之壹。本文擬就盤古、盤古氏的繁衍、盤古文化及有關的問題作壹探討。
壹、關於開天辟地始祖傳說的研究
我們研究遠古史,面臨著兩個問題:壹是遠古人類的祖先;二是開天辟地的始祖。這個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註重於人類起源;後者註重於整理世界。
(壹) 關於遠古人類祖先
有關人類的起源,在世界各民族中流傳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
《聖經》中說,上帝創造了日、月、星辰、植物、動物之後,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並把靈魂註入亞當的身體,於是亞當有了生命。上帝又在亞當熟睡時從他身上抽出壹根肋骨造出他的配偶夏娃。於是,亞當與夏娃生息繁衍後代,成為人類的老祖宗。中國古代也有女禍“搏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19世紀出現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人類起源問題提出新說法,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達爾文認為人是由猴子變來的。他還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不斷進化才出現了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結果。據此,人類學專家經研究認為,大約在25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舊大陸猴從最終進化成猿類的種群中分離出去。1600萬年前到1100萬年前,大型猿(如猩猩、黑猩猩、倭猩猩、大猩猩和類人猿)與小型猿 (如長臂猿和合趾猴)分離,而人類則於700萬年前從黑猩猩種群中分化而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壹直在尋找與小型猿分離後的大型猿***同祖先化石。2004年美國《科學》雜誌披露:西班牙巴塞羅那附近最近出土壹具13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科學家認為這種古猿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今所有大型猿類的最後壹個***同祖先。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壹,中國境內的古人類分布十分廣泛。20世紀90年代,在四川巫縣龍骨洞發現壹處罕見的古人類遺址,有人牙化石及砍砸器等文物,經多種測試,距今200萬年,稱“巫縣人”,屬亞洲最早的直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人類之壹;1975年,在湖北省鄖縣發現古人類化石,稱“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1965年雲南元謀縣發現猿人牙齒,稱“元謀直立人”,距今70萬年 (按:當時考古專家認定為170萬年,後重新鑒定);1963~1964年,在陜西蘭田縣發現人類頭蓋骨、上頜骨和三枚牙齒化石,稱“蘭田人”,距今80~75萬年;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猿人類頭蓋骨化石,稱“北京人“,距今70~20萬年;1981年,在安徽和縣發現壹批古人類化石,包括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頭蓋骨,稱“和縣人”,與“北京人”區別較大,而與“爪哇人”近似,距今70~60萬年;1964年,在貴州黔西觀音洞發現壹批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打制石器3000件,科學家認定觀音洞文化時代約與“北京人”時代相當,其早期先於“北京人”;1984年,在遼寧營口金牛山發現壹批猿人骨化石,其中有手骨、足骨、椎骨、肋骨等。無論在國內國外,這樣的發現尚屬首次。這是壹批研究人類發展的珍貴化石,專家稱“金牛山人”,其生存年代,估計距今20~10萬年。類似古人類骨化石及其生活遺址在世界各地皆有令人吃驚的發現。所有這些考古發現,對於我們研究遠古人類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可以肯定這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遠古人類祖先。
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茲不累贅,以免枝蔓。
(二)關幹開天辟地始祖
所謂開天辟地,實則為整理世界、治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想象,由猿演進成原始人的過程是漫長的。就是分化出來後,原始人類的生活與禽獸仍舊無異,他們相互雜處,壹樣采集野果,壹樣捕殺禽獸,壹樣下河抓色,也壹樣被猛禽惡獸追殺。所不同的,是會說話,大腦發達壹些。據資料介紹,“山頂洞人”就屬中國的晚期智人,其腦量為1300~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範圍內。他們能積極思維,因而進化速度快壹點。比如,對硬殼果仁,猿猴當用牙啃不破硬殼時則棄之,而原始人類則可用石頭砸破取果仁食之。又如,在天冷時,原始人類學會用草葉羽毛及獸皮裹身禦寒等等。原始人類就是通過這些微小的變化,使他們逐漸從獸群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現代人類,也就是說,各原始人群總會有那麽壹些能人,或者長者,或者聰明壹點的人,領著人們改變現狀,尋求新的生存之道。這些人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開天辟地的英雄,或者聖人。
開天辟地,按 《詞典》解釋是:古代神話說盤古氏開天辟地後才有世界。天,即宇宙,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任何人能所開的。辟,指開辟,創新。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這當屬神話,但他們辟地,開創新世界完全可能。開天辟地,是賦於開辟人類新生活的壹種誇張說法。所以後人常用此表示以前未曾有過,或是有史以來第壹次變更。此種開天辟地的英雄,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只是由於當時沒有文字,大多用神話故事傳承下來。所謂神話,即以神格為中心的古代傳說。馬克思說: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壹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啟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恩選集第2卷113頁)。拉法格指出:“神話既不是騙子的謊言,也不是無謂的想象的產物。它們不如說是人類思想的樸素和自發的形式之壹。”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是基於社會生活的藝術的誇張與喧染,並夾雜著空想與幻想,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歷史的影像。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曾有壹些了不起的人物,把生產與生活技能傳授給人們,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進入了文明發展的時期。這些了不起的人物,即是我們常說的開天辟地的英雄。
中國神話中關於遠古人類開天辟地的傳說
據史料記載,出現並流行的中國神話傳說普遍存在著壹個規律,就是時間越近,傳說越早;時間越遠,傳說越晚。春秋以前,只廣泛流行禹的傳說;其它許多傳說基本上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究其因有二:春秋戰國時期,文字被廣泛應用,諸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活動頻繁,此其壹;各國相互爭城奪地,拓展勢力範圍,人口流動,信息視野大開,許多鮮為人知的事相繼問世,此其二。
研究史前史,有壹點需要說明,就是當時社會的單位是氏族,而出現神話傳說中的氏族的名字與個人名字常常相混淆,無法分辨。因為氏族中間常常有壹個神通廣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但活著的時候可以代表,就是死後,經過若幹時期還可以代表。名字開始屬於個人,但如果他這個人能力很大,特別煊赫,他死後名字就成為氏族的名字。司馬貞釋“少典之子”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若以少典是其(炎、黃)父名,豈黃帝經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少典生炎帝、黃帝,是說後面這兩個氏族由少典氏分出,不是說這兩位帝是少典個人的兒子。這個問題弄清楚後,我們研究古代傳說和先秦史料就不會發生理解上的誤差。
關於禹的傳說。周初,普遍流行禹的傳說。周及商的後代宋人稱:禹不只是壹個普通人,還是壹個開天辟地的英雄。據考,禹是原始的壹個氏族名稱,由於這壹氏族對治水頗有貢獻,而被神化和傳留下來;原始人在治水、避水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某種自然現象,被視為神異的奇跡而傳留下來的,這都有可能。因而周代較可靠的資料,都曾提及“禹”的問題。如《詩經·小雅·信南山》載:“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詩經·文王有聲》雲:“豐水東註,維禹之績”;《叔夷鐘銘》稱:“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土);《夏書》說:“禹抑鴻水十三年……”《孟子》曰:“禹八年於外(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當然,在遠古時代治水,決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辦的,但禹至少是壹個領導治水的人,是壹個從事治水的普通酋長,是壹個開天辟地的治水人物,這是史學界基本認同的。
關於黃帝的傳說。夏商時期開始流傳,軒轅氏後裔多祭祀。傳說他是少典氏之子,“身逾九尺,拊函挺雜,修髯華瘤,河目隆頸”(《孝經搜神契》),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西北),因名軒轅氏;“受國於有熊”(嵩山東麓),又稱有熊氏。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正妃。他是壹個很聰明很能幹的人,繼炎帝之後被北方各部落尊為天子(當為部落聯盟首領),以雲命官,置左右大監,監督萬國。又說黃帝時代有許多創造發明:采首山之銅為鑄鼎,作舟車以濟不通,制指南車以示方向,其妻嫘祖始為養蠶治絲之法,其史官倉頡初創書契(文字),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倉制作樂器,大撓造幹支,隸首作算數等。黃帝時代是我國原始社會的末期,反映當時先民們確實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因此後人稱黃帝為中華文明的始祖。
關於炎帝的傳說。春秋時代廣為流傳。相傳炎帝為神農之後裔。又說炎帝與黃帝均是“少典之子”,“兩兄弟”。此乃誤傳。其實是少典氏與有嬌氏互通婚姻,繁衍後代,後來分化出炎帝、黃帝兩個氏族,炎帝成為部落酋長比黃帝早500年。因炎帝與神農同宗,故古史上多把炎帝與神農合為壹人。此種合戶工作原始於春秋,但反對者居多,到公元前兩世紀還是兩人,但到公元前壹世紀,炎帝與神農變成壹人了。稱炎帝神農。可是三國時,史學家又把他們分開了。譙周說:“神農至炎帝,壹百三十三姓。”《封禪書》講得更清楚,炎帝絕非神農。而且春秋時代傳說的炎帝,與播百谷無幹。炎帝氏族最先興起於長江以南,後因水災由南向北遷徒,在陜西渭河姜水發展,與軒轅氏聯姻,在發展中成為中原***主,開拓了黃河文化。炎帝氏族傳八世,約五百二十年,(《路史》載為五百四十年),炎帝為部落酋長在位壹百二十年,功績卓著,發明弓箭、斤斧和陶器;首創結繩紀事,奠定文字始創基礎;織麻為布,初制衣服,這是人類由蒙昧向文明社會的重大跨越;首創日中為市,據司馬光(稽古錄)載:炎帝以壹人所為,不足以自養,必通工易事,貿廷有無,乃教民日中為市”,這是古代貿易發展的起源和基石;作五弦琴,以通天下,據《桓譚新論》雲:“琴神農(炎帝)造也”,五弦琴創始,是為古代文化藝術的源頭;此外,傳說他還煮海為鹽,始立歷日,分星野,分晝夜,定日月。所有這些創造和發明,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浩浩源頭。炎帝氏後被強大起來的黃帝氏在阪泉戰敗,炎帝八世榆網率殘部回到江南,開拓經營湖北和湖南,從此炎黃“各有天下之半”,造就了南北分支、相互融合輝煌的炎黃文化。炎帝活到168歲,於丁亥崩於湖南,於丁未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炎陵縣鹿原坡。
關於黃尤傳說。形成於戰國時期,距今約2000余年。傳說蚩尤人身獸蹄,四目六手,頭上有角。原是黃帝的屬臣。後與黃帝發生矛盾,分道揚鑣,與另外九個部落聯盟,成為古九黎部落的酋長。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載:“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民族,***八十壹個兄弟氏族。蚩尤為九黎族首領,兄弟八十壹人,即八十壹個氏族酋長。蚩尤也是壹個開天辟地人物,主要貢獻是“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戰國策·世本》);“蚩尤造立兵杖、刃、戟、大駑(《龍魚河圖》);又據《三聖記》載,“自古以後,蚩尤天王辟天地,采銅煉鐵兵興產。”可以說,蚩尤是我國兵器的始祖。蚩尤創兵器,主要目的是對抗黃帝部落聯盟的威脅。《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於是,在公元前2697年,“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士皆惑。黃帝乃令風後,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殺蚩尤”(《太平禦覽》引《誌林》)。此為我國傳說上最早的戰爭。
關於神農傳說。神農氏,壹作連山氏、烈山氏、厲山氏。據三國史學家譙周考證說:“女媧之後,五十姓至神農;神農至炎帝,壹百三十三姓。”《呂氏春秋·慎勢篇》載:“神農十七世有天下。”可以釋為此氏族強盛十七世,但也可釋為此時代綿延十七世。晉《伏滔集·習鑿齒論青楚人物》載:“神農生於黔中”。據考證:壹、沅陵縣盤古鄉境內有神農洞 (洞內文化遺存尚未發掘),民間有許多關於神農居此的傳說故事;沅水流域各地均建有先農壇、神農廟,以祀神農,沅陵三角坪附近的神農廟,至今猶存。二、神農氏,又稱連山氏,他改進“伏羲八卦”,稱“連山八卦”,首創《連山易》。今會同縣連山有八座廟與連山八卦方位基本相對應,即地母廟 (坤)、山神廟 (艮)、鎮江廟(坎)、風神廟 (巽)、雷神廟 (震)、火神廟 (離)、蓮花塘廟(兌)、盤古廟(乾)。而且連山周圍發現舊石器遺址11處,渠水流域舊石器遺址多達43處 (舊石器點如此密集,國內外尚無先例),證實這裏早在10∽1萬年前即有遠古人類繁衍生息,而這些遠古人類可能就是神農氏族的祖先。同時,連山附近還發現眾多的古地名、古遺跡,如藥王洞、蓮花塘、仙人洞、藏經庵等。在距離連山不遠之洪江高廟,為壹處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7400年、出土大量紋飾陶器文物,其中有神農氏族圖騰的太陽和鳳鳥圖案、神農氏族首領神像、鑲嵌在地上的神犬圖像、在文化陶器上繪有祭祀神塔及儺祭場面。這些都是全國迄今發現崇拜神農的物證。因此說神農氏族源於黔中的沅水流域並非空穴來風和憑空臆造。《帝王世紀》說:“神農以火承木,住於南方。”後因水災率部落遷徒於北方,先居於陳 (今河南淮陽),後發展到黃河中下遊。相傳神農之世,人多而禽獸少,衣食不足,疾病流行。神農於是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播種五谷,奠定農耕基礎。《周易·系辭下》載:“伏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訓,以教天下……”。他又嘗百草酸威,察水土甘苦,壹日遇七十毒,而興醫藥,奉為藥祖。可見神農功績顯赫,被尊為人皇,與伏羲、女媧號稱為上古代的“三皇”(見《春秋元命苞》)。
關於伏羲氏、女媧氏的傳說。伏羲氏,壹作伏戲、宓羲、包犧,又稱犧星。譙周說:“女媧之後,五十姓至神農”,足見伏羲、女媧所處的時代很古。在春秋時代及以前的文獻中未見女媧、伏羲只字,戰國初期仍未見,戰國中期,伏羲女媧的傳說開始從南方傳到北方。有出處的第壹部書為《莊子》。其原因是戰國中葉,楚國勢力深入湖南,苗族的傳說逐漸輸入華夏,首先受影響的是莊子壹派人。莊周,蒙人 (今河南商丘)雖不是南方人,可是宋地綰谷南北,交通便利,固有受各方面影響的可能性。到了戰國末期及西漢初,伏羲、女媧傳說流行極盛。伏羲成了“開天立極”的元首,女媧成為人類始祖。相傳宓羲之世,天下多獸,他結繩為網,教民以田(畋獵)以漁。反映了遠古時期漁獵經濟的初步發展。又傳他與女媧兄妹通婚,以繁衍後代。後來又加以禁止,制訂嫁娶之制。反映遠古時代族內婚和族外婚的演變。伏羲、女媧兄妹婚傳說的原型,當屬沅水流域及武岡、邵陽等地最流行的神話故事。其曰:在遠古時代,有次洪水滔天,人們全被淹死了,只留下東山老人和南山兄妹倆,他倆為著要傳後代,就結了婚,現在的人全是他們倆的後代”。直到今日,當地苗族人的祖先堂上所供奉的第壹對祖先,就是南山兩兄妹。這段神話,無疑也正反映了原始的血緣雜交。歷史學者芮逸夫在《人類學集刊》撰文,題目為《苗族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 。該文載:“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才得到這是苗族傳說。據此,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兄妹,遭遇洪水,人煙斷絕,僅此二人存。他們配為夫婦,綿延人類。”有壹部分傳說稱,這個男子叫作Bu-i,女子叫作Ku-eh。Bu-i就是伏羲的古音,Ku-eh同媧字的古音也極相近。Bu字的原義為祖先;i是 “壹”或“第壹”;Bu-i就是指最早的祖先。因此說苗人所說最早的祖先就是伏羲、女媧。清初陸次雲的《峒溪纖誌》載:“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據《易·系辭傳》載:“古者包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八卦有:三 (乾)、三三 (坤)、三(坎)、三 (離)、三 (震)、三(艮)、三 (巽)、三 (兌)。研究者認為,八卦就是代表天、地、雷、風、水、火、澤、山的八個符號。又據考古研究發現,今會同縣連山鄉壹帶有火神廟、雷神廟、風神廟、鎮江廟、艮山廟、山神廟、地母廟和蓮花廟址,與伏羲的八卦方位圖相壹致。說明伏羲的根在沅水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