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什麽是寓言 1、由來:「寓言」壹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重言處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2、異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寓言」壹詞並未成為此種文體的***同名稱。如《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個別作者借其他文體形式創作寓言,則有「戒」(如柳宗元〈三戒〉)、「傳」(如〈中山狼傳〉)、「說」(如《艾子雜說》)等別稱。
3、定義:寓言為文學體裁的壹種。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4、發展: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問題三:“寓言”是什麽意思? 寓言
意思:有所隱含的語言。文學作品的壹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問題四:寓言是什麽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第1544頁)我國古代的寓言,起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寓言”壹詞最早見於《莊子》,具有用故事來幫助說理文體元素。《揠苗助長》、《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伊索寓言》是外國文學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為主人公。也指托辭以寓意。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壹》:“元?v獻詩十首,其詞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明王瓊《雙溪雜記》:“後世山林隱逸之士有所紀述,若無統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廣見聞而資智識。”
問題五:寓言的特點是什麽 寓言故事的作用有哪些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壹種是用誇大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和思想;另壹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種人的特點。那麽寓言的特點具體都有哪些呢?
寓言的特點
1.寓言的篇幅壹般比較短小,語言精辟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象征、擬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壹個故事裏,讓人從中領悟到壹定的道理。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壹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壹個怪物,當它朝妳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壹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壹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壹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梁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壹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