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語(Hak-k?-ng?),簡稱客語(Hak-ng?),在非正式場合又稱客話、客家話等,而在部分地區還稱涯話(粵西等地)、新民話(廣西等地)、廣東話(土廣東話)(湖南、四川等地)、懷遠話(江西等地)、惠州話(廣西等地)等,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壹(法定公事語言)?、蘇裏南***和國的法定語言之壹?、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壹種聲調語言,國際語言代碼:ISO?639-3?hak。
壹般認為,南宋時客語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紀才被定名為客語。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其歸屬至漢語方言或當成壹門語言仍有壹定爭論;特別在中國國內,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壹。語言學術研究中,以梅縣話為代表,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以四縣腔為代表。客語集中分布在粵東、閩西、贛南,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含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國華人社區。
各地客語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遠、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家語都有其各自特色。舉例說:興寧話並沒有以[-m]或[-p]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n]及[-t]音裏。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元音[-u-]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ku?44],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k?33],與鄰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語方言裏,聲調也有所不同。絕大多數的客語都具有入聲,***有6~7個聲調。在長汀城關話裏,入聲消失了;水源音等方言則保留了早期客語去聲分陰陽的聲調特點,而***有七個聲調。臺灣的海陸客家人遷自海豐與陸豐。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後齒齦音齦音([?],[?],[t?])。而臺灣的另外壹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嘉應州的蕉嶺、平遠、興寧和梅縣四個縣的腔口。
壹、人稱代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妳的”表示為([?a13])或“汝嘅(個)”。
二、有特殊的疑問代詞,例如:脈個(什麽)、脈人(誰)。
三、有特殊的名詞和量詞、動詞和量詞的配搭關系。例如:條魚好大。
四、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間接賓語既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後。謂語可以重復,分別加在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前。例如:
涯分佢壹件衫。(我給他壹件衣服。)
涯分壹件衫佢。(我給他壹件衣服。)
涯將壹件衫分佢。(我給他壹件衣服。)
(註: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pun44])
五、比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油比水過輕(油比水輕)。
六、動詞各種體的表示方法:
動詞前加“正[tsa?53]”,表示動作剛開始,如涯正食飯(我剛吃飯)。
動詞後加“等[t?n31]”,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如:涯吃等飯(我正在吃飯),妳手ê拿等脈個(妳手裏拿著什麽)。
動詞後加“ê[?]”(矣)或“過ê([?])”,表示動作已完成,如:涯食矣(我吃過了)。
動詞後加“忒[t?t1]”或“訖”,表示過去完成,如:佢壹個月就食訖四十斤米(他壹個月就吃掉了四十斤米)。
動詞前加“吂”表示動作未開始,如:涯吂食飯(我還沒有吃飯)。
動詞後加“轉”,表示動作回復,如:汝著轉汝嘅棉襖去(妳再穿回妳的棉衣)。
動詞後加“下子”表示試壹試,如:看下子(看壹看)、聽下子(聽壹聽)。
七、通過變調表示近指和遠指。例如:
['k ](這裏) [k? '?](那裏)(這裏,'表示重音,下同)
['k?]邊(這邊) [k?]'邊(那邊)
八、主動句裏,只用介詞“將”而不用“把”,即將字句,而不是把字句。例如:汝將桌搬轉來(妳把桌子搬回來),涯將碗打爛ê(我把碗打破了)。
九、有些詞在句中的詞序不同,例如梅縣話的範圍副詞“添”相當於普通話的“再”,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謂語後面或句末,後者放在謂語之前。例如:聽壹擺音樂添(再聽壹次音樂),影張像添(再照壹張像片)。作副詞用的“多”和“少”放在動詞的後面,如:拿多丟ê(多拿壹點),用少丟ê(少用壹些)。梅縣話的“倒”相當於普通話“做得到”的“到”,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學得ê多知識倒(學得到很多知識)。梅縣話的“去”和“來”放在賓語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親到桂林去),阿姐冇來工廠(姐姐沒有到工廠來)。有時這類句子的“去……來”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來(妳上哪兒去了)?
十、形容程度深淺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詞單用,表示壹般程度,形容詞重疊,後加“ê[?]”,(受前壹音節的影響,ê起同部位的音變),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詞前加“[kuat5]”,表示程度強化,相當於“很”。如:[kuat5]酸(很酸);形容詞前加“唔知幾”、後加“ê[?]”,表示最高程度,相當於“非常”,如:毋知幾酸nê(非常酸);形容詞前加“忒”表示程度過於,相當於“太”,如:忒酸(太酸)。
希望我能幫助妳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