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 chuān liàn zǐ
2 英文參考stirbaked FRUCTUS TOOSENDAN with salt solutio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鹽川楝子為川楝子的炮制品。川楝子的鹽炙法元代已有,見《瑞竹堂經驗方》。川楝子原名楝實[1],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幹燥成熟果實[1]。鹽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鹹[1]。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1]。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1]。
4 鹽川楝子的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雷公炮炙論》)的炮制方法[1]。
唐代有“炒去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的方法[1]。
宋代對其炮制方法有較大發展,增加了火炮(《博濟方》)、酒浸(《蘇沈良方》)、童便浸後煮爛、面裹煨(《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茴香炒、陳皮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醋煮(《女科百問》)等法[1]。
元代除沿用炒法外,又有鹽炒、酥制(《瑞竹堂經驗方》)、酒煮(《衛生寶鑒》)、牡蠣炒(《丹溪心法》)等炮制方法[1]。
明代又增加了鹽加茴香炒、海金沙同僵蠶炒、酥炙、麩炒(《普濟方》)等炮制方法[1]。
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麩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煆(《外科大成》)、火燒存性(《外科證治全生集》)、鹽水泡(《醫宗金鑒》)等炮制方法[1]。對炮制目的亦有記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得配本草》)[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鹽炙等[1]。
凈川楝子的制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1]。用時搗碎[1]。
鹽川楝子的炮制方法:取凈川楝子片或碎塊,用鹽水拌勻,稍悶,待鹽水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
每100kg川楝子,用食鹽2kg[1]。
5 鹽川楝子的性狀川楝子為類球形[1]。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1]。外果皮革質,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濕潤有黏性[1]。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1]。氣特異,味酸苦[1]。
鹽川楝子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鹹[1]。
6 川楝子的性味歸經川楝子味苦,性寒[1][2]。有小毒[2]。
歸肝、小腸、膀胱經[1]。
歸肝、小腸、膀胱經(《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入肝、胃、小腸經[2]。
7 川楝子的功效與主治川楝子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能[1]。
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能。用於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川楝子具有理氣止痛,殺蟲的功能[2]。
1.治肝胃氣痛,脅痛,疝痛,痛經,蟲積腹痛,乳腺炎。煎服:4.5~9g[2]。
2.治頭癬。焙黃研末,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塗之[2]。
川楝子生品有小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1]。用於蟲積腹痛,頭癬[1]。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幹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患處[1]。
焦川楝子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1]。用於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1]。如治肝郁化熱,心腹脅肋諸痛和肝腎陰虧而又肝氣橫逆所致之胸脘脅肋疼痛,吞酸吐苦[1]。
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1]。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1]。
8 鹽川楝子的炮制作用川楝子生品有小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1]。用於蟲積腹痛,頭癬[1]。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幹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患處[1]。
鹽川楝子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1]。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1]。
9 鹽川楝子的貯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