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在句子中起輔助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只是幫助把意思表達得更準確、具體、完整。
18個高考文言虛詞、18個文言虛詞小故事、高中文言虛詞、初中文言虛詞、文言文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出處/wenyanxuci/
文言實詞定義:實詞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壹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不能充當句子成分的詞叫虛詞。現在 把功能作為主要依據,認為能夠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
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虛詞再細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 詞和擬聲詞六類。(副詞是壹種半虛半實的詞。)
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註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通假字、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
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2. 文言文高考120個實詞是哪些,意思分別怎麽翻譯120個文言實詞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阿房宮賦》 譯文:秦統治者愛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壹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譯文:(子產執政之道,)正是古人遺留下的恩惠啊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
(譯文:為什麽把我放在安全清閑的地方。)《失街亭》 3然後得壹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赤壁之戰》 譯文: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 5離山十裏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譯文:將軍您迎順曹操,想要得到壹個什麽歸宿呢) 7衣食所安(譯文: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穩)《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被 1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論積貯疏》 譯文: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壹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譯文:大雪越過南嶺。覆蓋了南越之地的幾個州郡 7幸被齒發,何敢負德(加)《柳毅傳》 譯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記? 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壹倍,加倍) 譯文: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他們,有壹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他們 3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4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礎) 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8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譯文:孔子輕視他器量狹小 5肉食者鄙(庸俗,見識淺,鄙陋)《曹劌論戰》 譯文: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
6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譯文:我見李將軍,樸樸實實象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史記?伯夷列傳》 譯文:(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戰爭,軍事)《論積貯疏》 譯文: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 7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孫子?謀攻》 譯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敵方的)計謀,其次是挫敗(敵方的)外交,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譯文: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早已經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譯文:晉國範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壹鬥米,賣二十錢損害農人,賣九十錢損害從事工商業的人。 6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訓儉示康》 譯文: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好的品德,現代人卻用節儉來互相羞辱。
7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筋疲力盡)《赤壁之戰》 譯文: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察,審察) 《赤壁之戰》 譯文:剛才我(魯肅)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精明)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 譯文:水清澈到極點就沒有魚(生活在裏面),人精明到極點就沒有人跟隨。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看清楚)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
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劌論戰》 譯文:輕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壹壹明察,壹定依據實情處理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
3. 120個文言文實詞高考考點—120個文言實詞集錦 1、愛 吳廣素愛人(愛護,加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愛護) 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吝嗇)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通“薆”,隱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享,感到舒適)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麽)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安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麽)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麽,哪裏)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裏) 3、被 澤被後世(施及,加於……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後,無處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執於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被發行吟澤畔《屈》(通“披”) 將軍身被堅執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 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節倍思親(加倍) 倍以結之, *** 不倍(背叛背棄) 願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違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詞,本來) 墨之道,兼愛為本(根本,基礎) 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量詞,冊) 6、鄙 齊孝公伐我北鄙(邊境)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自謙,代詞) 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鄭伯克段於鄢》(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 7、兵 可汗大點兵(軍隊)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軍隊) 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8、病 君之病在腸胃(疾病)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細看,觀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觀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潔白的樣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考察,舉薦) 10、朝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廷)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聽朝(朝政)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嶽》(早晨) 能謗譏於市朝《鄒》(朝廷)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朝見)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經)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簡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12、乘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趁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衛風 氓》(登上) 13、誠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假如,果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確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壹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真誠的心意) 14、除 灑掃庭除(臺階)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任命官職) 15、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告別,辭別)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道歉) 其文約,其辭微,其誌潔,其行廉《屈》(言辭,文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壹種文體) 16、從 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狼》(跟隨)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 順從,跟隨)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是以後不敢復言(介詞,由)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通“縱”締結盟約)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 17、殆 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大概,恐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怠”,懈怠)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幾乎,近乎)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秋水》(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怠) 18、當 當窗理雲鬢(對著,向著)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抵禦)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抵禦)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
4. 120個文言實詞全解1、愛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長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誠 18、除 19、傳 20、辭 21、從 22、達 23、殆 24、迨 25、當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發 32、方 33、非 34、復 35、負 36、蓋 37、鼓 38、故 39、顧 40、固 41、歸 42、國 43、過 44、何 45、恨 46、後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間 56、見 57、解 58、進 59、盡 60、就 61、舉 62、絕 63、堪 64、克 65、類 66、憐 67、臨 68、彌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內 74、判 75、期 76、奇 77、遷 78、請 79、窮 80、求 81、去 82、勸 83、卻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勝 91、識 92、使 93、是 94、適 95、書 96、孰 97、屬 98、數 99、遂 100、率 101、說 102、私 103、素 104、湯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圖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惡 114、微 115、聞 116、相 117、謝 118、悉 119、信 120、興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許 126、陽 127、要 128、宜 129、遺 130、貽 131、易 132、陰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獄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質 143、治 144、諸 145、賊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愛 (1)名詞。
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 ①加惠於人。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過秦論》) ②喜愛,愛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觸龍說趙太後》)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吝惜,舍不得。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壹牛。《齊桓晉文之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過秦論》) ④憐惜。 愛其二毛(憐惜鬢發花白的老人)。
(《左傳》)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指南錄〉後序》) ⑤通"",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躇。(《靜女》) (3)形容詞。
吝嗇。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齊桓晉文之事》) 2、安 (1)形容詞。 ①舒適,安適。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安全。 謝莊遂安。
(《馮婉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季氏將伐顓臾》) (2)動詞。 ①養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②安置,安放。
離山十裏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3)代詞。
哪裏,怎麼。 沛公安在。
(《鴻門宴》)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3、被 (1)名詞。被子。
壹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楊修之死》) (2)動詞。
①覆蓋。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②遭受,遇到。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論積貯疏》) ③施加,施及。 去亂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茍》)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pi ,通"披",動詞。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披堅執銳。
(《陳涉世家》) ②披散,披著。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屈原列傳》) 4、倍 (1)動詞。 ①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壹人予二十金,骨微傷……壹人倍之,傷膚。
(《獄中雜記》) ②增加。 焉用亡鄰以倍鄭。
(《燭之武退秦師》)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與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陰侯列傳》) ④通"背",違背。
倍道而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⑤背叛。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2)量詞。
照原數加壹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詞。
越發,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本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芙蕖》) ②草木的幹莖。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然墨之道,兼愛為本。
(《中山狼傳》) ④本業,指農桑。 強本而節用。
(《天論》)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後序》 ⑥版本。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2)量詞。
①草木花卉壹株稱壹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
(陸遊詩) ②書籍壹冊稱壹本。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活板》) (3)動詞。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 (4)形容詞。
原來的。 劉媼本姓實存。
(《漢書》) (5)副詞。本來,原來。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
(《劉敬亭傳》) (6)復。
5. 高中語文120個古文實詞高中120個文言實詞匯總(百度限字數,先發這些)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
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壹個網絡,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
(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壹、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壹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
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 ***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壹、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壹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壹“乘”計有壹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壹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臺階”。
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壹是“口供”,壹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為壹般的“話、言辭”。既是“話”,壹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壹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壹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壹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壹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
“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壹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壹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