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高中文言文重點字解釋

高中文言文重點字解釋

1. 高中文言文應掌握的重點詞字及解釋有哪些

沒有文言文的語文教育,就不能稱是完整意義上的漢母語教育。

文言文作為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進入高中,大多數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放棄對它的學習。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欠缺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結合文言文的學習規律和要求,筆者在這裏簡略地談談有關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

壹、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誦讀是學好任何壹門語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斷地誦讀不但有助於助於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語感。

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從讀的基本要求出發,誦讀中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

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如果正音不準會讀錯字,句讀不準會讀破句,錯音或破句均會影響到句子的準確理解。

如將“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子中的“衣(yì)”讀成“衣(yī)”,將“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五人墓碑記》)讀成“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分別是由於沒掌握“衣”的詞性和誤解“行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類錯誤習慣壹旦養成,便會對所讀的內容不求甚解甚至會曲解文義。逐步養成好的誦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作文語言富有魅力的風格。

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壹些文章。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凝練典雅的範文,往往講究推敲,講究精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其文約,其辭微”,熟讀背誦無形中勢必會受到熏陶,反復誦讀熟記於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語言枯燥,韻味不足!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其語言的優美豐富,駢散結合,意蘊深遠,恐怕就是得益於平日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總之,文言文得知之於口,銘之於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之美。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

二、在積累中體察文言文學習文言文還有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積累。中學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語法體系總體說是嚴謹的、有規律的,詞語的釋義、用法和句式的劃分均有壹定的規範。

根據字詞用法的特點,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內容有兩方面:壹是識記詞基本義,二是識別判斷詞語的活用義。基本義就是壹個詞的常用義,很多文言詞都有壹個或幾個常用義,學習這類詞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識記,以課內為基礎,以壹課或壹個單元為單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關例句,比較歸納,積少成多。

活用義是指壹個詞不拘泥於某個固定的用法和解釋,而是根據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釋。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詞性的轉換等問題,均涉及了詞語的活用義。

通常情況下,對詞語活用義的判斷主要憑借短語或句子結構分析法,這些分析法中,又以動詞結構的分析法最為常用。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張良(“善留侯張良”,動賓結構,“善”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交好”)《鴻門宴》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天下之奇才”,動賓結構,“禮”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禮待”)《六國論》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語,動詞活用作名詞“來到的遊客”)《遊褒禪山記》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判斷詞類活用並不難,關鍵把握好短語或句子的結構。

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斷也離不開對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適當學習語法知識,掌握壹定的語法規則,懂得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的組合規則,無疑有助於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規則。

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可作壹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本《文言詞典》,還可以作壹些分類摘編,制作壹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壹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

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蘇軾有壹句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的學習除了閱讀背誦之外更應該深入地思考,或圈點或批註或寫讀書筆記。壹句精辟的論述,壹段優美的描寫,壹篇深沈的抒懷,均應是觸發感悟思索的發端,或撰文總結,運用多種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和壹種意想不到的收獲。

朱熹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閱讀並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式。

歸結起來,誦讀、積累和思考三個方面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的結合起來,不能割裂開。誦讀中應有積累和思考,思考中應有反復誦讀。

文言文學習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思考,如此堅持下去,文言文學習的進步應當是指日可待的。

2. 高中文言文應掌握的重點詞字及解釋有那些

語文課是母語教育,文言文是漢民族母語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

沒有文言文的語文教育,就不能稱是完整意義上的漢母語教育。文言文作為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進入高中,大多數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放棄對它的學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欠缺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

結合文言文的學習規律和要求,筆者在這裏簡略地談談有關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壹、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誦讀是學好任何壹門語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斷地誦讀不但有助於助於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語感。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從讀的基本要求出發,誦讀中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準會讀錯字,句讀不準會讀破句,錯音或破句均會影響到句子的準確理解。如將“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子中的“衣(yì)”讀成“衣(yī)”,將“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五人墓碑記》)讀成“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分別是由於沒掌握“衣”的詞性和誤解“行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類錯誤習慣壹旦養成,便會對所讀的內容不求甚解甚至會曲解文義。

逐步養成好的誦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作文語言富有魅力的風格。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壹些文章。

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凝練典雅的範文,往往講究推敲,講究精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其文約,其辭微”,熟讀背誦無形中勢必會受到熏陶,反復誦讀熟記於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語言枯燥,韻味不足!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其語言的優美豐富,駢散結合,意蘊深遠,恐怕就是得益於平日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總之,文言文得知之於口,銘之於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之美。

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二、在積累中體察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還有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積累。

中學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語法體系總體說是嚴謹的、有規律的,詞語的釋義、用法和句式的劃分均有壹定的規範。根據字詞用法的特點,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內容有兩方面:壹是識記詞基本義,二是識別判斷詞語的活用義。

基本義就是壹個詞的常用義,很多文言詞都有壹個或幾個常用義,學習這類詞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識記,以課內為基礎,以壹課或壹個單元為單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關例句,比較歸納,積少成多。活用義是指壹個詞不拘泥於某個固定的用法和解釋,而是根據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釋。

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詞性的轉換等問題,均涉及了詞語的活用義。通常情況下,對詞語活用義的判斷主要憑借短語或句子結構分析法,這些分析法中,又以動詞結構的分析法最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張良(“善留侯張良”,動賓結構,“善”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交好”)《鴻門宴》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天下之奇才”,動賓結構,“禮”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禮待”)《六國論》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語,動詞活用作名詞“來到的遊客”)《遊褒禪山記》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判斷詞類活用並不難,關鍵把握好短語或句子的結構。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斷也離不開對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

適當學習語法知識,掌握壹定的語法規則,懂得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的組合規則,無疑有助於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規則。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可作壹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本《文言詞典》,還可以作壹些分類摘編,制作壹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壹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蘇軾有壹句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學習除了閱讀背誦之外更應該深入地思考,或圈點或批註或寫讀書筆記。

壹句精辟的論述,壹段優美的描寫,壹篇深沈的抒懷,均應是觸發感悟思索的發端,或撰文總結,運用多種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和壹種意想不到的收獲。朱熹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閱讀並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式。歸結起來,誦讀、積累和思考三個方面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的結合起來,不能割裂開。

誦讀中應有積累和思考,思考中應有反復誦讀。文言文學習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思考,如此堅持。

3. 高中文言文重點、常用字詞解釋

《燭之武退秦師》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壹 (例:貳則疑惑。

《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 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

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 (例:《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 ④損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代詞,為什麽)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裏)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荊軻刺秦王》 1.親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動詞,親近,接近。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名詞,父母。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副詞,親自。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詞,親生的。

2.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形容詞,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形容詞,深刻。

夜深忽夢少年事 形容詞, ( 時間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詞,深度。

壹說,形容詞。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 副詞,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動詞,解除,解救。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動詞,分開。 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 動詞,解釋。

毀其盆,解其棕縛 動詞,解開。 土崩瓦解 動詞,分裂,渙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動詞,解答。 謂顏太師以兵解 動詞,解脫軀殼而成仙,解脫。

緝捕使臣已將秋公解進 動詞,解送,讀jiè。 解元 鄉試中第壹名為“解元”,讀jiè。

4.教 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曲罷曾教善才服 動詞,使,讓,jiāo。

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 名詞,教化。讀jiào。

十三教汝織 動詞,傳授知識技能,讀jiāo。 5.敢 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於。

進止敢自專 副詞,表反詰語氣,為“豈敢、不敢”的省詞。 《鴻門宴》 1.軍 沛公軍霸上: 名詞作動詞,駐紮。

從此道至吾軍: 名詞,軍營。 初壹交戰,操軍不利: 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 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急擊勿失: 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於坐: 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 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 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壹紙出: 名詞,裏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 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 名詞,內心,心裏。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 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 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 動詞,及、比得上 《蘭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動詞,意為“。

4. 高中文言文重要虛詞18個的所有解釋和課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給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 、歟 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壹)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壹般作定語,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翺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壹)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壹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壹)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壹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壹般讀去聲. (壹)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

5. 文言文解釋.再說出重點字且解釋~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於臨川

鮑恂,字仲孚,崇德人.在臨川的吳澄哪裏學習了《易》.崇尚古人的風範並親身實踐,寫了《大易傳義》這部書,學者們都盛贊這本書.元朝至正年期間,憑借推薦被授予了溫州路學正這個官職.不久被宣召進入翰林院,沒有到任.明朝洪武第四年,開始以科舉制錄取官員,被宣召參與擔任考官.考試完後,就告別離開了.洪武十五年和吉安的余詮、高郵的張長年、登州的張紳,全都因為通曉經術老成持重被禮部主事劉庸推薦,被宣召到京城.當時鮑恂八十多歲了,張長年、余詮也都超過了七十歲了.皇上賞賜座位認真的詢問.第二天壹並任命為文華殿大學士,都用年老有病堅決推辭,於是放他們還鄉.張紳來晚了,叫他作鄠縣教諭這個官,不久升為右僉都禦使,最後官至江左布政使.等到第二年因為老儒者的身份被征召,叫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也授予了文華殿大學士.在過了壹年也告老,皇上下詔讓他退休.自己翻譯的 有不對的地方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