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門而不入
原文: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1],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壹簞食,壹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2]。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3]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4]。”(《孟子·離婁下》)
詞語解釋:
〔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楊樹達漢語文言修辭學私名連及例雲:“三過不入,本禹事而亦稱稷。”
〔2〕顏子當亂世等句——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被發纓冠——朱熹集註雲:“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纓本義是“冠系”(帽上帶子,自上而下系在頸上的),此作動詞用。
〔4〕閉戶可也——朱熹註雲:“喻顏子也。”
譯文: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故事: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壹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壹次是在四年後的壹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裏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壹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裏母親在對兒子說:“妳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精神:
體現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決心。
2.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文言文解釋原文:
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譯文:
禹於是就和益、後稷壹起奉舜帝的命令治水。他們命令諸侯百姓發動勞役敷土運石,巡視山嶽設立標誌,平定高山大河。禹為先父鯀治水失敗被殺而哀痛,於是殫精竭慮,在外治水十三年,幾次經過自家門口都不敢回去看看。節儉衣食所用,誠心地祭獻鬼神。縮減宮室花費,把錢都用於治水。陸路坐車,水路坐船,沼澤地坐橇,山間行走就用山行工具暐。禹左手持準繩、規矩等工具,四季不停,終於劃定了九州、連通了九道、疏通了九澤、越過了九山。禹還命益給眾人稻種,可以種植在潮濕地帶。又命後稷給眾人難道的食物。食物缺管,禹就是從有多余的地方調糧相助,從而讓諸侯間保持平均。
3. 文言文《三過其門而不入》翻譯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4. 文言文《過家門不入》和《治水必躬親》練習題《過家門不入》練習題 是三過其門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1],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壹簞食,壹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2].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3]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4].”(《孟子·離婁下》) 詞語解釋: 〔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楊樹達漢語文言修辭學私名連及例雲:“三過不入,本禹事而亦稱稷.” 〔2〕顏子當亂世等句——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被發纓冠——朱熹集註雲:“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纓本義是“冠系”(帽上帶子,自上而下系在頸上的),此作動詞用. 〔4〕閉戶可也——朱熹註雲:“喻顏子也.”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故事: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壹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壹次是在四年後的壹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裏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壹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裏母親在對兒子說:“妳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精神: 體現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決心. 問題: 1.下列選項的特註詞與“雖披發纓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 C.“孔子賢之”中的“賢”. D.“孰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壹項: A.人不堪其憂. B.三過其門而不入. C.顏子不改其樂. D.子罕置諸其裏. 第二題不是很確定,先幫妳說說第壹個,選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題幹的“被”通“披”,A項“由”通“猶”,B項“見”通“現”,D項“之”通“智” 2.D 題目是“他的,代詞”只有四D不是,是“他”(這題不確定) 《治水必躬親》練習題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壹厘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第壹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六、古今異義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例句:泥於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壹段或上壹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今義,舉起,擡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七、詞類活用 布袍緩帶:名詞做動詞,穿著輕便服裝. 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例句: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介賓短語“於荒村野水之間”作往來的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荒村野水之間往來”. 譯文:在荒涼的鄉村之間穿梭奔走. 2.賓語前置 例句:是以。
5. 《三過其門而不入》譯文譯文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6. 關於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禹傷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原文: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臯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 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 決九川距四海,浚賦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 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作乂.”臯陶曰:“俞!師汝昌言.” 翻譯:舜帝說:“來吧,禹!妳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麽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臯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麽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壹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裏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後稷壹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谷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臯陶說:“是啊!妳這番話說得真好.”。
7. 史記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原文《史記·夏本紀》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臯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壹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 *** ,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8. 麻煩大家說壹下史記裏的過家門不入原文和譯文啊~原文: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1],孔子賢之。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壹簞食,壹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2]。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3]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4]。”(《孟子·離婁下》) 詞語解釋: 〔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楊樹達漢語文言修辭學私名連及例雲:“三過不入,本禹事而亦稱稷。”
〔2〕顏子當亂世等句——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被發纓冠——朱熹集註雲:“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
纓本義是“冠系”(帽上帶子,自上而下系在頸上的),此作動詞用。 〔4〕閉戶可也——朱熹註雲:“喻顏子也。”
譯文: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
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
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
〔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
〔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故事: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壹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壹次是在四年後的壹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裏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
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壹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裏母親在對兒子說:“妳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