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四字成語萬人空巷解釋

四字成語萬人空巷解釋

1. 萬人空巷的成語釋義

巷:當釋為住宅。空巷:街道裏巷裏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

2000年版《應用漢語詞典》釋為:“成千上萬的人擁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339666665使裏巷空闊冷落”。2001年修訂版《新華詞典》釋為:“人們都從家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

《辭海》對“萬人空巷”的解釋是“很多人聚集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學者個人意見

萬人空巷”的古今義及其規範

有學者認為:“萬人空巷”的“巷”,辭書釋作“街巷”是錯誤的,應釋為“住宅”。

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義,這壹古義不被辭書所揭示反而壹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既然“萬人空巷”意謂萬人空宅,而現代傳媒往往視“巷”為街巷,那麽不妨“鵲巢鳩占”,對於形容大街小巷空寂無人、家家滿滿當當的用法予以認可,鼓勵使用;而對於形容傾巢而出、家家空空蕩蕩的用法,不再用“萬人空巷”而壹律改作“萬人空宅”。

汪少華認為:成語“萬人空巷”使用規範應是——對於形容大街小巷空闃無人、家家滿滿當當的B類用法予以認可,鼓勵使用;對於形容傾巢而出、家家空空蕩蕩的A類用法,不再用“萬人空巷”而壹律改作“萬人空宅”。其理由為:(壹)權威辭典釋義的不正確導致並且繼續造成標準混亂;(二)語言文字工作者、傳媒從業人員普遍不了解“萬人空巷”的“巷”為住宅,而壹般民眾“巷即街巷”的潛意識更是根深蒂固;(三)大眾傳媒(包括黨報、權威報刊)“萬人空巷”B類用法不僅無法消除,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四)形容電視吸引力之大以及除夕夜闔家團聚、大街小巷闃其無人,用“萬人空巷”非常貼切,生命力強;而“萬人空宅”既能恰切表達“萬人空巷”本義,又消除了歧義;(五)成語俗化是合理的,可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還能擴大表意作用,豐富語匯;且前人詞語分工做法可資借鑒。

2. 萬人空巷是什麽意思啊

萬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典故: 空巷:街道裏弄裏的人全部走空。

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出處: 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例子: 此時路旁看的,幾於~,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反例:這部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呆著守著熒屏,路上顯得靜悄悄的。 (錯在望文生義,不明白“空”的意思) 用法: 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歡迎等 “萬人空巷”的古今義及其規範 汪少華 提要:“萬人空巷”的“巷”,辭書釋作“街巷”是錯誤的,應釋為“住宅”。

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義,這壹古義不被辭書所揭示反而壹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

既然“萬人空巷”意謂萬人空宅,而現代傳媒往往視“巷”為街巷,那麽不妨“鵲巢鳩占”,對於形容大街小巷空寂無人、家家滿滿當當的用法予以認可,鼓勵使用;而對於形容傾巢而出、家家空空蕩蕩的用法,不再用“萬人空巷”而壹律改作“萬人空宅”。 劉潔修先生(1985)指出:“由於漢語成語的歷史性很強,勢必在壹部分成語中遺留下古字義,如果不能正確闡發,就有可能妨礙對整個成語的理解,甚至導致曲解。

另壹方面,整個成語可能同時並存古今義,其間的差別須要分辨清楚,否則也有可能把今義硬套在古義的例證之上。”成語“萬人空巷”,恰好屬於既有曲解又並存古今義的情況。

對於“萬人空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釋作“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壹個地方,以致街道空蕩蕩的”,《辭海》釋作“很多人聚集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都把“巷”釋作“街巷”或“街道”。其實這是誤解。

首先,從情理上說,“巷”不應是“街巷”。“萬人空巷”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

既是傾巢而出,從表達效果上考慮,說家家戶戶都空了豈不直截了當,說街道上空了豈不迂遠間接?“萬人”極言其多,街道上人多畢竟不如家家戶戶人多。例如—— 1、波蘭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給了我們以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們現在還能夠清楚地回憶起在波蘭各地多次看到的動人場面。盡管下著大雪,人們萬人空巷地出來歡迎我們。

他們從四面八方圍攏上來,爭著向我們獻花,同我們握手。(周恩來《關於訪問亞洲和歐洲十壹國的報告》,《人民日報》1957年3月6日第2版) 這是“萬人空巷”規範用例,但它與上述權威辭典的釋義是矛盾與違背的:由於此時“下著大雪”,大街小巷人數必定不多,本來就幾近空空蕩蕩,若再以“街道空蕩蕩”、“街巷都空了”來形容波蘭人民冒著大雪歡迎的動人場面,顯然不合適,可見這“巷”不是“街巷”。

“萬人空巷”成語的最早例證,壹般都引北宋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五首》之四:“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與蘇軾同時代的梅堯臣有《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宴》:“是時輒預車馬來,傾市競觀民業拋。”

稍後南宋陸遊《嶽池農家》:“壹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其中“傾市”“空村”亦是形容傾巢而出之盛況,相形之下,“萬人空巷(街巷)”何如“萬人空宅”?再者,形容“很多人聚集在壹起”,可以說“填街滿巷”、“填街塞巷”、“填塞街巷”、“塞巷”,也可以說“萬人空巷”—— 2、貴人之出也,萬民並觀,填街滿巷,爭進在前。

(東漢王充《論衡·解除篇》) 3、太學生陳東與書生千余人,是日詣闋上書,明余及師道之無罪,不當罷。軍民聞之,不期而集者數千萬人,填塞馳道、街巷,呼聲震地。

(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二) 4、驅之市,日中而戮之,觀者塞巷壓層。(明蘇佑《雲中事記》) 5、街上人聽見,壹齊跑進來看,遞傳出去,弄得看的人填街塞巷。

(明淩蒙初《拍案驚奇》卷十四) 6、此時路旁看的,幾於萬人空巷,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晚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7、田興恕美秀而文,壹時有玉人之目……年十八即握兵符,所至之處,萬人空巷,環繞而視之。

(晚清李伯元《南亭筆記》) 如果“空”的是此“巷”,“填”“塞”“滿”的亦是此“巷”,豈非咄咄怪事?同是形容萬人爭睹,將第7例“萬人空巷”與第2例“萬民並觀,填街滿巷”互易,各不違原意,“萬人空巷”未必不同於“萬民填街滿巷”,可見此“巷”必非彼“巷”,不可混為壹談。 其次,從語源上看,“巷”當釋為住宅。

“萬人空巷”的語源可上溯到《詩經》。《鄭風·叔於田》:“叔於田,巷無居人。”

鄭玄箋:“叔往田,國人註心於叔,似如無人處。”孔穎達疏:“言叔之往田獵也,裏巷之內全似無復居人。”

說“巷無居人”,則巷為人所居處可知。盡管孔穎達釋“巷”為“裏內之途道”,但此處以“裏巷”對應“巷”,不無啟發。

《南史·羊欣傳》:“屏居裏巷十余年。”《後漢書·延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