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嗨子戲的主要派別

嗨子戲的主要派別

由群眾自編自演的嗨子戲 《法官情懷》 《考官》 《咱們的好幹部》 等劇目在阜南縣廣為傳唱

唱詞簡潔,寓意深刻,用那些源於生活的壹個個小故事和群眾身邊的勤廉人物事跡,抒發了群眾崇廉、愛廉的情感。

“嗨子戲”發源於阜南縣境內的淮河岸邊,是解放前那些逃荒人抒發內心情感的壹個漢族戲曲劇種。由於嗨子戲裏多是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解放後就慢慢被群眾所淡忘了。

近 年來,廉政文化的春風吹綠了淮河兩岸,也啟發了群眾想用“嗨子戲”創作廉政劇的熱情。

公橋鄉公橋村的周國平老漢是個老“嗨劇”迷,壹說起嗨子戲周國平老漢就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常常跟著家人走壹路嗨壹路,但那時唱的很悲慘,都是罵當時欺壓百姓的地主惡霸,如今政策好,國家免了農業稅,種田還有糧食補貼,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心裏高興,唱腔也由原來悲憤的“低”調慢慢變成了今天的“高”腔。“嗨——廉政花兒競相開,人民群眾樂開懷……”周老漢還當場來了壹段即興表演。

如今,“嗨子戲”在阜南迅速傳唱著,在農村、在社區、在田間、在地頭,人們用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嗨出了心中的喜悅,嗨出了濃濃的幹群魚水情。

2010年,安徽省阜南縣的“嗨子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5 綜述

潢川嗨子戲,信陽市全境均有流傳,以潢川、固始等縣最具代表性,又稱花鼓戲、花籃戲、地燈戲,因為它起腔多用“嗨”字,故正名為嗨子戲。

特點

潢川嗨子戲是由潢川漢族民間原始歌舞小戲“地燈”演變發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語,具有“唱、幫、打”三者結合的特點,

1981年-1989年間,河南省曾對該戲進行調研活動,有些音樂唱腔已收入《河南音樂集成》。嗨子戲的藝術特點是唱詞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其行當分生、旦、凈、醜。唱腔板式分4種:

壹是苦嗨子,常用於敘事抒情;

二是喜嗨子,用於表現歡快的情緒;

三是平嗨子,多用於陳述性的唱段;

四是花嗨子,也叫曲牌或雜調,多反映漢族民風民俗。

演出有正本戲和雜調3類。 發展歷史

在地方戲曲的百花園裏,息縣包信鎮陳湖村的嗨子戲只能算是壹朵不起眼的小花,可它歷史悠久,且充滿著鄉土氣息,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息縣嗨子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和安徽省西北部的阜南、潁上、臨泉及河南省東南部的商城、固始的嗨子戲形成年代相近。大約有180年歷史,比徽班進京形成京戲只不過晚二十年左右。

藝術特色

陳湖嗨子戲不是外來流入的什麽劇種,而是息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獨創的精神產品。它的藝術特點和藝術風格都有其自身的個性。因此,它與兄弟縣嗨子戲相比,有名同戲不同之別。“戲”不同的根本區別是,陳湖嗨子戲的聲腔音樂結構基本為長短曲牌連套體。這是因為它的前身是壹個由漢族民間歌舞形成的大燈班。燈班搬上舞臺後,雖吸收了兄弟嗨子戲的壹些曲牌,但更多的是吸收了淮北民歌。例如,調情歌,走女家,四季歌等息縣本土的民歌。就所有嗨子戲而言,無論在清代或在今天,均為流傳不廣稀貴劇種,而陳湖嗨子戲自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

陳湖嗨子戲既是本土生長的鄉土小戲,那麽它是怎樣形成和得以延伸下來的呢?為搜集文史資料,1984年至1987年間,我同石成生、姜全超、李振環同誌三次到陳湖村進行了調查,通過多次召集藝人座談,不只弄清了上述問題,同時還了解了歷代勞動人民對嗨子戲的熱愛和藝人們刻苦求藝的辛酸經歷。

陳湖是個小自然村,全村僅高、甕、陳三個戶族、現***有70多戶農家。老藝人回顧,清嘉慶年間,該村甕代族長甕廣泰愛玩藝兒。壹年春初,他親手辦了壹個大燈班。他自費縫制歌舞服裝,自編竹質大燈,吸收本村20多名男女青年歌舞手,他當燈頭,領著燈班串鄉演唱歌舞,每走壹處都深受群眾歡迎。他玩燈頗有名聲,如今當地還傳誦著壹首民謠:“甕廣泰、翁廣泰,翻穿皮襖毛朝外,陳湖村裏大燈手,名字響亮百裏外。”

甕廣泰有了名聲,很快傳到了當時息縣衙門裏。據說,那個縣令怕老婆,他的娘子是個戲迷,只要外面鑼鼓響,她不看看,過過戲癮,準得找場別扭。那時息縣還沒有戲班,縣令娘子聽說陳湖有個燈班,就派人接到衙門裏搭 臺玩耍,同時,還讓燈班現學現唱各種戲曲小調,壹連演唱了半個多月,縣令娘子才允許燈班出衙。從這以後,大燈班改成了嗨子戲班,甕廣泰自然成了嗨子戲的第壹代班主。甕廣泰去世後,繼有陳星三等六代二族後生掌班。每代掌班人都由全村推舉,條件是:品行好,有耐性,辦事公平,具有領班與傳藝的本領。眾人的眼睛很亮,推舉出來的六代班主都守本分。 當了班主,實際上成了甕、陳兩族的精神族長。大凡誰家有事,哪怕是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也想叫掌班的過過耳朵。掌班人有壹身正氣,也給藝人們帶來了好的風氣。如兩族人代代結親,公婆兒媳們相互傳世,班主生活有困難眾世人兌款捐物接濟。藝人患了病班主為其請醫調治等動人事例難以言舉。這樣壹來,大家藝心不變,戲班和氣不散,才保住了嗨子戲這壹劇種。

陳湖人愛戲出乎尋常,家家戶戶祖祖輩輩都有藝人;少則每家壹人,多則二至三人。從少年到老年人人都能唱幾個這土玩藝兒,這是老祖老先留給的金飯碗。從清朝到民國,經歷了很多年,陳湖人就憑這張嗨嗨嘴顧活了好幾輩人的苦命。再壹說,鄉裏人也很喜歡它。春秋四季,腿插到地沿溝裏勞動,哪有時間到城裏看玩藝兒!嗨子戲班壹到地攤,老百姓就過了戲癮。

隨著社會的變革,陳湖嗨了戲體制也在改革。

1954年改班為團,老掌班甕文玉被推選為第壹任團長,後推選陳洪宇為第二任團長。又修訂了班規,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演出收入按技藝高低、出勤率多少分配。藝人們也非常同意這種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計酬辦法。

陳湖嗨子戲又叫嘿子戲、咳子戲等,因其唱腔多以“嗨”字起音,故多稱嗨子戲。

為豐富嗨子戲的唱腔,建團 後,他們又從小茴鄉聘了壹位八旬高齡的嗨子戲行家來教唱多種曲調。

唱腔主要有主調和花調兩大類:主調有老老調、喜娃子、苦娃子三種;花調有放鸚哥、西柳子、正三青、倒三青、打貨等70多個調子。

唱腔結構也由原來的長短貢牌連套為主改為板式腔為主。伴奏音樂比較簡單,沒有管弦樂,僅有大鑼、小蘿、大面鈸三件打擊樂器,可伴奏氣氛依然很濃。開戲前,打擊樂緊湊,類似“急急風”,用以招徠觀眾。伴奏時,壓低響聲,和著演員的唱做念打節奏擊樂,聽起來別有壹番韻味陳湖嗨子戲的唱詞通俗易懂,語言相當生活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行當分生、旦、凈、醜,以演生旦愛情折子戲見長。唱念多用本腔(真嗓),有時在部分高音區和甩腔中也用二本腔(假嗓)。

常演的傳統劇目有:《吳三寶遊春》、《方秀英坐樓》、《裴秀莢打店》、《賀氏嫂罵殿》等50多個正本戲、折子戲;

演出的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