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和謙卑
謙虛與謙卑是古往今來人們推崇的高尚德行。它們的***同點在於都不自滿、不自傲,樂於向人請教,善於接受指點,勇於改進提高。
謙虛是虛懷若谷所顯示的平靜,而不是狹隘、口是心非的偽善。謙卑是內心的和諧和心胸開闊的表現,是善於修養之後的壹種安然,諂媚、奴顏、趨炎附勢與謙卑無關。
謙虛是低調做人的美德。謙虛的人,說話辦事講究得體與分寸;驕傲的人,往往趾高氣揚,不可壹世,結果總是影響或妨礙自己的進步與發展。驕傲自滿是壹個可怕的陷阱,這個陷阱不是別人制造的,而是自己親手挖掘的。把自信與自豪藏於內心,待人接物低調做人,高效做事,並非無能,而是有涵養、有能力的表現。從《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受益”、魏征的“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到別林斯基的“壹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許多先賢都對謙虛給予贊許。
謙卑是大勇若怯的智慧。知識淵博、見識廣博的人,猶如成熟的稻谷,總是低著頭不事張揚,令人羨慕而不自傲。有位年輕人曾問愛因斯坦:“妳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為何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愛因斯坦在紙上畫了壹個大圓和壹個小圓,對他說:“現在,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妳懂得略為多壹些;正如妳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他的周長小,與未知領域接觸的面積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面積大,所以更加知道自己未知的東西還很多,就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其謙卑不傲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謙卑不是自卑。自卑者輕視自身,往往自慚形穢,畏首畏尾,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素質缺乏自信,習慣瞻前顧後,容易喪失壹些難得的機遇。
謙虛與謙卑,不僅是取得成功的方法之壹,它本身也是人生修養與磨礪必不可少的過程。莎士比亞認為:“壹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而壹個謙和恭順、虛懷若谷的人卻因為能夠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往往能夠獲得成功。謙虛與謙卑的美德,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的行為中逐漸養成。人的成長是呈螺旋式漸進的過程,少年時代,年輕氣盛,並不少見,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閱歷的增長,在成長的過程中自覺地加強自我修養,才能逐漸錘煉、養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曾經有人指出:“只有堅強的人才謙虛。”謙虛和謙卑確實具有壹種不可替代的力量,助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並在各種困境中磨礪成長,最終走向成功。
謙虛與謙卑,不僅是進步與發展的需要,它本身也意味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作為美好的道德品質,謙虛與謙卑是每個人成長與成才的重要條件,並不是達到某種目的的單純手段。謙虛和謙卑是壹種人生境界,只有腳踏實地、孜孜以求、真誠而自覺地把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做到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情就好辦。如果為了謀取壹己私利而采取純粹功利性的做法,那是壹種外在的偽裝、粉飾和居心叵測的道德投機。
謙虛與謙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鬥來發展自己,享受人生不斷進取與進步的樂趣,而不是以別人的好惡來評定自己的價值觀。謙虛的胸懷和修養、謙卑的睿智和力量,可以把壹個平常之人修煉成為壹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素養的人,他們言為人師,行為楷模,高尚偉岸,令人崇敬。說到底,謙虛和謙卑不是為了使自己成為壹種楷模,而是個人內心修養和人格完善之需要,不是為了悅人,而是為了悅己,是享受壹種發自內心的充實與樂趣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