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風景的成因與定義

風景的成因與定義

壹、風景是旅遊資源中與地貌有關的壹部分,而且是地貌中最美的壹部分

旅遊資源的範圍很廣,風景只是旅遊資源的壹部分。到大都市觀光、購物等的旅遊顯然與風景無關,因而我們把風景局限於與地貌有關的壹部分旅遊目的地上。但對於整個旅遊資源而言,風景顯然是最主要的部分。因為風景既是大自然恩賜的資源,又是祖輩勞動、經營、創造的產物,是先人留給後人的遺產,因而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更是長期居住在喧嘩鬧市的人們首選的旅遊目的地。

壹切事物均可按某壹因素的增減構成壹個系列。地球陸地上到處都是地貌,但至少90 以上的地方不能稱為風景,只有少數能滿足觀賞、旅遊要求的地區,可以稱為風景。地貌是壹個極大的範疇,風景只是這個大範疇中的壹小部分。地貌與風景的關系,就像壹般人寫字與書法作品的關系壹樣,風景在整個地貌中只是接近美的那壹小部分。

二、風景之美因子組合及其在旅遊資源中之地位

前兩節已討論了風景是由地貌與其他美因子組合而成的,其他美因子分為負載物與科學內蘊兩大類。負載物又分為自然與文化兩類,自然美因子主要是生物性的,即植物與動物,其組合關系如圖3-2所示。圖3-2中左下角為地質地貌,其對美的貢獻作用向右、向上減弱,過B′C′線之後,地貌已無成景能力。故AB′C′三角形區為風景區,C′B′BC梯形區為城市觀光旅遊區。C點與C′點之內容相同,均為各種文化因子,但C′點的文化因子與該區地貌聯系強。B點之自然美因子是獨立的,不與地貌發生聯系,如城市的公園、動物園,而B′點之文化內容雖與B完全相同,但卻是依附於地貌而存在。地質內涵之範圍覆蓋地面所有地方,故在風景區為“與風景復合之地質公園”。在城市旅遊觀光區,因地質現象被建築物覆蓋,故地質公園不能與城市觀光區吻合。在地貌成景能力減弱、不能成為風景區的地區,如有良好的地質遺跡,則為純地質公園,有了旅遊價值也就成為風景區了,不過這種風景區的美,完全由地質遺跡貢獻。圖3-2 中1~9 均為旅遊資源,其中,1~6為風景區,8、9亦可列為風景區,5~7為城市旅遊區。本書只討論風景區。

圖3-2 旅遊資源美因子的組合關系

1—純地貌風景區;2—地貌與生物組合風景區;3—地貌與文化組合風景區;4—地貌、生物、文化組合風景區;5,6—具雙重性,既可屬風景區,又可屬城市觀光區,5為純文化景區,6為純生物景區;7—城市觀光旅遊區;8—純地質公園區;9—純自然公園

三、風景與相鄰領域的界限

從上述組合關系看,風景是壹個從純地貌向人為因素(文化)增加的變化系列,最終過渡為城市觀光的旅遊資源。兩者之間邊界相當模糊,常有跨越、疊加現象,如圖3-2中之5、6,現實中如貴陽市的黔靈山公園,鎮江市的金山、焦山、北崮山,揚州市的瘦西湖。按其位於城市之中,顯然應歸在城市觀光範圍之內,但公園中有山,有森林,有泉水,有名寺,也可歸入地貌、生物、文化組合之風景區。這便是景區在風景與城市觀光間的重疊現象。從“地貌、生物、文化組合風景區”向“純地貌風景區”,再向“純地質公園、純自然公園”的變化,是壹個人文因素減少、科學因素增強,逐步由表及裏、由審美美感向認識美感的變化過程。這當中也有許多邊界混淆、重疊的現象。例如大多數地質公園、少數考古發掘地(如秦始皇兵馬俑)是風景名勝區,為風景與科學的復合型。但少數地質公園和多數考古發掘地的內容過於專業化,盡管其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和聲譽,壹般遊人卻沒有興趣,只能算是純地質公園或考古發掘地。又如自然保護區,壹般都有旅遊價值,但其核心區,即嚴格保護區,建設的目的是為了科學研究、環境監測、物種保護,禁止公眾進入。加上無旅遊價值的自然保護區、考古發掘地,其他內容的科學研究基地均可稱為純自然公園。在純地貌風景中,有些既是以旅遊為目的的風景區,也是體育活動、探險的場所,或為純粹探險之地。因而有些邊界是重疊的,不可能劃分出壹個清晰的界線。在以文化(或人造物)為主的方向,界線也不清楚,雖然人們活動的目的都是旅遊,但是人們既到大自然的風景區去旅遊,也到喧囂的大城市去觀光、購物,參加各種節慶民俗活動。因此,現代節慶、民間習俗、藝術、旅遊商品、花卉、動物等許多活動或事物,既能出現在城市,也能出現在風景區,這裏的邊界也是跨領域、重疊的,其關系如圖3-3所示。

圖3-3 旅遊資源相關領域之關系

四、風景的定義

中國古代的著作,對某壹概念有深刻的分析、全面的論述、廣泛的展開,但是對這個概念卻沒有給出壹個準確、明白的定義,需要讀者去猜想、分析,各人的理解不同,對相關概念就會產生多解性,有時分歧極為巨大,例如儒家的“仁”、老子的“道”、《周易》的“陰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本書對美學中的“美”,風景學中的“風景”,試探性地給出了定義,並以此定義來統率全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現代漢語詞典》對“風景”的解釋為:“壹定地域內由山水、花草、樹木、建築物以及某些自然現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觀賞的景象”。作者認為,把這種解釋作為定義正確而全面,但其深度和科學性似有不足。壹般,定義是對事物本質的公式表述,要指出事物在客觀系統中的具體位置,於是體系的知識以及與體系相區別的知識,自然應包含在這個定義中,從而使定義有深刻豐富的內容,故提出將風景的定義更改為“風景是能給人以美感的地貌與其負載物、科學內涵的組合,是旅遊資源的壹部分。”此定義有以下特點:

1)“能給人以美感”與“地貌”兩個詞,把美學和地學結合起來,將科學與藝術(美學)融為壹體,使得對風景的研究,既可以應用美學的成果,又可以應用地學、生態學等科學的成果。有了這兩個強大的武器,必然能使風景學的研究更深入和完善。從地學來分析,風景區為什麽會形成如今的地貌?從美學來分析,這樣的地貌為什麽能給人以美感?在學科細分的今天,科學性與藝術性(美學)幾乎“互不相幹”,本定義正是打破這壹局限的嘗試。

2)“風景是能給人以美感的地貌”,把風景區與壹般的地貌區分了開來。能給人以美感是地貌成為風景區的條件,是地貌進入風景領域的標準。現在評價旅遊資源時,首先評價其吸引力。什麽是吸引力?吸引力的本質就是風景區的美,以及能給人以美感的程度。

3)“地貌與其負載物、科學內涵的組合”,表明風景是由多種美因子***同組成的。分離壹些美因子出去,風景區美的程度就會降低,但其他美因子的作用無法與地貌並列,這是本書的核心觀點,因而用“以地貌為基礎的多元組合論”作為本書的副標題。

4)“是旅遊資源的壹部分”,表明風景是資源,於是風景學就將地學、美學和資源學統壹起來,形成更為廣闊的系統。

5)“科學內涵”壹詞,把現今興起的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納入了風景和旅遊的範疇,使人們在旅遊、享受自然美的同時,學習科學知識,享受認識美;若去掉地質公園、生態公園與風景區的界線,還可將壹切風景區都建成地質公園、生態公園,擴大科學普及的範圍。

6)“能給人以美感”壹詞,表明風景區的美是客觀存在的。這就維護了美學的唯物主義立場。

五、風景區的成熟有壹個較長的建設過程

風景區的形成有壹個歷史發展過程,先有地貌作為基礎,而光照和氣候可出現在任何地方,故地貌、天文、氣象的結合是必然的。這三者構成的基礎決定了不同的植被類型,植被又決定了依附其生存的動物種屬,至此,自然的風景區已經形成。而後各種人類的活動接踵而至,大量文化因子匯集疊加其上,使美的程度進壹步提高。因而對美因子組合時必須考慮這個形成過程,作為條件或基礎者,放在高層次;後期疊加者,放在低層次。至於地質遺跡,要考慮兩個因素:景區是否存在這樣的地質遺跡;存在的地質遺跡是否暴露出來。由於地質遺跡種類過多,全面參與組合將過於煩瑣,因而只考慮出露程度好、科學價值大者才作為地質公園。這個風景形成的過程,便是風景分類的基礎。因而壹個風景區的成熟及其美的深化與提高,是壹個不斷開發與建設的成長過程。前面已用河南濟源王屋山風景區為例說明了這個問題。

以下再進壹步闡述這個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關於景區開發與文化沈澱的關系,清代散文家袁枚在《遊丹霞記》中用與僧問答的形式給出了答案:(丹霞)“無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國初所開,故並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余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河之源”。

首先,景區開發建設時要修建便利的交通住宿等硬件設施,否則它只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為探險者獨享,不能成為廣大群眾旅遊的目的地。現在有人批評景區纜車建設,說是破壞了風景的美,這是片面的。如果讀壹讀《徐霞客遊記》,便知攀登那些尚未開發的名山是多麽的艱難困苦。古人去險峻風景區遊覽就是探險攀崖,現今多數景區的交通設施已很發達,方便遊人的旅行。

其次,景區的開發建設是提高建築設施等的審美美感,以提高景區美的程度,提高吸引力。懸空寺的建造,武當山古建築群的建造,龍門、雲岡、敦煌等石窟的開鑿,使壹些並無太大特色的地方成為聞名天下的景區。四川九黃山風景區猿王洞前建有壹座鐵索橋,它不僅為遊人的交通提供了方便,而且更是壹處不可多得的景點,過橋時淩空俯瞰江河深壑、蒼山綠樹,有“飄飄乎、羽化而登仙矣”的感受,遠觀過橋之人如銀河上的仙子,在山麓河邊仰望只見藍天下高谷群峰中飛出壹道索橋,平添無限的驚險。

再次,景區的開發需要科學性建設,這由自然保護區建設、地質公園建設等實際活動推動。壹切風景區皆有生態內容,可向旅遊者介紹生態知識和地質科普知識,如增建壹些有關植被、動物、生態環境方面科學內容以及地質遺跡內容的標牌,在導遊的解說詞中增加相關內容。本書第七章,將專門介紹這方面的資料,應當認識到這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水平、文化素養和生態環境意識及應對災害的重要措施,而且這也增加了旅遊內容,擴大了美的範圍,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手段。

另外,景區開發需註重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建設。風景區是壹種自然藝術品,旅遊是人們獲得美的享受的壹種方式,因而可以寓教於樂。中國古代就把欣賞風景作為壹種提高道德品質和陶冶情操的活動,現在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建設和諧社會,更應當把這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