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張冠李戴)
查看《漢語詞典》中“張冠李戴”的解釋
--------------------------------------------------------------------------------
註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典故明·田藝蘅《留青日劄》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卷二十二《張公帽賦》
解釋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弄錯了對象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破綻百出、似是而非
相反詞無可非議、毫厘不爽
押韻詞拍掌稱快、趨利避害、韓盧逐塊、大有人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優存劣敗、懷刑自愛、壹言不再、棟折榱壞、短平快、......
謎語亂扣帽子;錯把李逵當張順
邂逅語張三的帽子給李四
英語putZhang'shatonLi'shead<confuseonethingforanother;misnomer>
德文ZhangsHutaufLisKopfsetzen--jnmitjmanderenverwechseln
日語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法文coifferPierreduchapeaudeJean<confondredeuxchoses>
語文同步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壹氣。 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小學十壹冊·課文·18
成語示列但老船夫卻作錯了壹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了。 沈從文《邊城》十四
其它使用
◎ 有的出鏡率較高的學子甚至對文化典籍壹知半解、張冠李戴,鬧出了不少笑話。
◎ 若對民間傳統進行了歪曲,或無中生有、張冠李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偽民俗”,最終會自我消亡。
◎ 因為假如這樣張冠李戴的話,那我們又將回復到經驗主義的錯誤。
◎ 在口語中,兒童只能根據語境(包括言語的和非言語的)的線索才能學會辨別詞義,否則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 如果忽視分立,將會導致聲音或畫面的發展沒有章法,削減其表現力或準確性;如果忽視對位,輕者會使觀眾發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則會張冠李戴、是非顛倒。
◎ 他於1679年在羅馬寫的第壹部歌劇《張冠李戴》,風格類似田園劇,寫壹對牧羊女與雙胞胎兄弟的愛情,瑞典女王克裏斯蒂娜看後就聘請他為私人歌劇指揮。
◎ 報告文學既然寫的是真人真事,當然不允許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葉,編造情節。
◎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會上對張明雲的批評,是不是”過火”了呢?不是的,大多數黨員對張明雲的批評都是實事求是的,既沒有誇大其詞,也沒有張冠李戴;所舉的事實,多數都是人所***知的,而且在幹部和群眾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只不過是張明雲自己沒有覺悟到罷了。
2.
張甲李乙(張甲李乙)
註音zhāng jiǎ lǐ yǐ
出處不自克責,反雲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 漢·張奐《誡兄弟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
解釋猶言張三李四。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相近詞張三李四、張三呂四、阿貓阿狗
押韻詞再作道理、久蟄思啟、簸揚糠粃、力大無比、無名火起、豪厘之差,將致千裏、洞達事理、擔當不起、望風披靡、道傍苦李、......
成語舉例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
3.
張三李四(張三李四)
拼音zhāng sān lǐ sì
典故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 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詩
釋義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張王趙李、張三呂四、張甲李乙
押韻詞指天誓日、桀驁自恃、枉費時日、窮巷陋室、堅心守誌、獨豎壹幟、奉行故事、輕賢慢士、詭形奇制、山陬海噬?、......
英語Tom,DickandHarry
德文MeierundSchulze<HinzundKunz>
成語造句
◎ 他壹幹活就眼紅,管妳張三李四,誰要不象他那樣拼命幹,登時就”訓”。
◎ 村長想,小沃村的小康示範村要毀在張三李四這些烏龜王八頭上呢。
◎ ’張三李四’好聽,’張三王八’就不好聽。
◎ 他又不做生意,犯不上去巴結張三李四王麻子。
4.
張王李趙(張王李趙)
拼音zhāng wáng lǐ zhào
典故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梁書·儒林傳·範縝》
釋義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壹般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泛指壹般人
近義詞張三李四
押韻詞不可名貌、談玄說妙、恩同再造、左擁右抱、龜厭不告、走了和尚走不了廟、壹顰壹笑、恩恩相報、相視而笑、狐鳴狗盜、......
英語anybody
示例俚語有張王李趙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牙之意也。宣和間,張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趙聖從俱在政府,是時張王李趙之語,喧於朝野,聞者莫不笑之。★宋·朱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