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及男性學者的參與》,《電影文學》2009年第21期,(中文核心)。
2.《抵達“無名”的批判——重讀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名作欣賞》2009年12月下旬刊,(中文核心)。
3.《探索流行文化藝術生產的政治學分析模式》,《作家》2010年第11期下半月刊,(中文核心)。
4.《百年回響:20世紀“人”的文學思潮》,《長城》2010年第6期雙月號,(中文核心)。
5、《兩部“精武門”電影人物形象比較論》,《電影文學》,2007年第24期,(中文核心)。
6、《尋找當代文學研究的“異質性”傳統是否可能?》,《懷化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7、《“糧食”的詮釋壹種——評向本貴的長篇小說<鳳凰臺>》,《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
8、《湖湘鄉土文學論與<鳳凰臺>》,《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
9、《陌生的先鋒:七月派小說藝術前瞻性的討論》,《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0、《回歸“文本”,回歸“文學“》,《理論與創作》,2008年第4期,(CSSCI擴展版核心)。
11、《把女性還原成真正的人》,《長沙晚報》,2008-08-01 D4版。
12、《人物與環境,主題與審美——社會剖析派與七月派比較論析》,《沈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3、《“青年”式的激揚——七月派小說藝術美學淺論》,《學術探索》,2003年第8期。
14、《贊美與悲憫:茅盾、吳組湘小說人物塑造之比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5、《從“期許與猶疑”到“突破與邊緣”——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本土化進程的歷史反思》,《沈陽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16、《用“生活”來寫作—— “七月派”現實主義的緣起與表征片論》,《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17、《對當前“七月派”研究中的若幹基礎界定的商兌》,《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8、《不斷向起點(“生活”)回歸——“七月派”現實主義新論》,《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9、《“七月派”小說藝術淺論》,《懷化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0、《寫在商業與文學之間——評<現代商業社會的文學時尚>》,《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21、《<木犀>與<葉羅提之墓>的性意識比較》,《沈陽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2、《茅盾和胡風的現實主義文學批評比較淺析》,《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23、《<月牙兒>的象征主義完全解讀》,《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9期。
24、《文學嫁作商人婦?——簡評<現代商業社會的文學時尚>》,《長沙晚報》,2005年5月16日B7版。
25、《真實性的錯位——評向本貴長篇小說<鳳凰臺>的人物形象》,《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26、《情系“三農”,感懷厚土——筆談農村小說創作》(合撰),《文藝報》,200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