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拍馬屁”
用於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
該典故來源於元朝的蒙古文化。壹說蒙古族的壹般百姓人家都會擁有幾匹馬,以解決行路、運輸等問題,牧民們常以養得駿馬為榮。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起初,人們實事求是,好馬說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壹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壹說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馬往往是壹個將領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贊美,就是拍拍他的馬、誇他的馬好。逐漸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誇贊的話是不壹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壹樣的。這就是“拍馬屁”的由來。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國,建起了元大都,他們的文化也就逐漸滲透到漢文化中,“拍馬屁”壹詞也就流傳下來。
2.“壹窩蜂”
人們常把許多人亂哄哄地同時說話或行動叫作“壹窩蜂”。
“壹窩蜂”最初是壹個人的綽號。我國南宋建炎年間爆發了農民起義,有壹支起義隊伍領袖叫張迂,他的綽號就叫“壹窩蜂”。南末著名詩人陸遊在《入蜀記》中就曾記述道:“建炎中,張迂號‘壹窩蜂’,擁兵過廟下……”這個綽號,大有揭竿蜂擁的氣勢。
到了明朝,人們使用“壹窩蜂”來比喻人多聲雜的情景。吳承恩在《西遊記》第二十八回中就曾寫道:“那些小妖,壹窩蜂齊齊擁上。”在現代漢語中,從感情色彩 上說,“壹窩蜂”屬於貶義詞組,而從修辭學的角度看,“壹窩峰”又是壹種比喻手法,多用來比喻人多勢眾,壹擁而上的情勢。
3.“鐵公雞”
極端吝嗇的代名詞。據考證,“鐵公雞”出自明代袁枚《子不語》,此著作卷22的《鐵公雞》卻讓人過目難忘。濟南壹富翁“性慳吝,綽號‘鐵公雞 ’,言壹毛不拔也”。他要納壹妾,條件是“價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幾,媒人帶來壹女,“不索價,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年以後,富翁“啟其所藏,已空矣”。原來女子是他家壹舊房客,該富翁嫌他們“多費”而將之趕走,現在她特來報復,偷光了他的錢財,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後來人們就用“鐵公雞”來比喻壹毛不拔的吝嗇鬼。
4.“替罪羊”
這是壹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壹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妳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裏有壹只羊,妳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只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在《新約》中則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壹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後來人們就用“替罪羊”來比喻代人受過的人。
5.“露馬腳”
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
出處:朱元璋建立明朝當上皇帝後,封妻馬氏為皇後。馬皇後長得雖不漂亮,但卻溫柔端莊,舉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長了壹雙沒有纏過的“天足”。在以小腳為美的時代,女人腳大是壹缺陷。當上皇後的馬氏越發為自己的壹雙大腳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廣眾中,總是遮遮掩掩,盡量避免將腳露出裙外。有壹天,馬皇後遊興大發,乘轎招搖過市,瀏覽古都風景。百姓見皇後的輿轎過市,都翹首張望,想壹睹皇後的風采。不料,壹陣大風吹過,轎簾被掀起壹角,馬皇後的壹雙大腳赫然展現在百姓面前。人們驚訝不已,沒想到當今皇後竟有這樣壹雙腳!人們爭相傳言,全城立刻轟動了。“露馬腳”壹詞就這麽流傳開了。
6.“白眼狼”
形容人無情無義,心地兇狠,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
狼以生性兇狠著稱,而在狼群中尤以長著“吊”白眼的狼最兇狠。吊白眼是指外眼角上吊(疑似丹鳳眼),眼球黑少白多,望之兇光炯炯。中山狼指恩將仇報的人,白眼狼指的是無論妳對他怎麽好,他都壹直是要害妳的人,比中山狼尤壞。
7.“變色龍”
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變色龍本是壹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
出處:《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壹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裏,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壹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壹只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壹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壹個滑稽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醜惡。後來人們就用“變色龍”來比喻言而無信、反復無常的小人。
8.“應聲蟲”
比喻自己胸無主張,隨聲附和他人。
出處: 唐·劉束《隋唐嘉話》:“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明·田藝蘅《留青日劄摘抄》卷四:“已無特見,壹壹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
9.“笑面虎”
表面和善,其實和老虎壹樣兇猛。比喻外貌和善而內心嚴厲兇狠的人。
出處:宋代龐元英《談藪》:“先墓在會稽西山,為掌墓人奚泗所發,公袞訴之郡,杖之而已,公袞憤甚。奚泗受杖,詣公袞謝罪,公袞呼前勞以酒,拔劍斬之,持其首詣郡……公袞性甚和平,居常若嬉笑,人謂之笑面虎。”
10.“狗腿子”
走狗,為惡勢力效勞幫兇的人。
出處:傳說從前有個富人的腿斷了,壹個奴才為討好主人歡心,主動要求截下自己的腿為主人接上。主人問:“妳自己的腿怎麽辦呢?”奴才說:“我可以接上壹條狗腿。”“那狗的腿又怎麽辦呢?”“給狗用泥巴捏上壹條。”所以,狗在撒尿時,總要把後邊壹條腿翹起來,是怕那條用泥巴捏的腿讓尿給沖掉了。這就是“狗腿子”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