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如何理解發票管理辦法中應當開具發票

如何理解發票管理辦法中應當開具發票

2011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發票管理辦法》,在提高法規位階、引用司法成果、實行源頭控管、還責於納稅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為保障稅收收入、維護經濟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時,由於管理理念的調整,體現在具體管理措施上也做了相應的改變,這些變化對基層稅務機關發票管理和稅收執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擬從發票管理和稅收執法實際出發,對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行為的法律責任進行分析並對處罰條款的具體適用問題進行探討。

壹、新《發票管理辦法》有關處罰的變化

新《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列舉了包括“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等問題在內的九種違反《發票管理辦法》的情形,規定“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四十壹條規定:“違反發票管理法規,導致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未繳、少繳或者騙取稅款的,由稅務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未繳、少繳或者騙取的稅款1倍以下的罰款”。

同時,取消了原發票管理辦法中“未按規定取得發票”的處罰規定等。

二、法律責任分析

對“應當開具發票”的情形進行明確界定,《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和第二十條從收、付款雙方的角度明確了開具發票的時間要求,同時規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即,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或者支付款項時應當開具發票,同時,對方也有權利索取發票(從消費者角度看,索取發票是壹種權利,但從保障稅收收入、維護經濟秩序的角度看,索取發票又是壹種責任和義務)。

由此可以得出壹個理論上的結論,即在任何情形下,只要收、付款業務已經完成,就都應當開具發票,如果沒有開具發票,稅務機關可以按照《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或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應當開具發票的壹方進行處罰。但是,這個結論僅是理論上的,實際工作中情況要復雜得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壹)關於開票方的責任

對於任何壹種已然存在或者已經發生的現象,要追本窮源,找出其成因,“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的現象也是如此。這壹現象既已發生或現實存在,壹般而言主動方是開票方,被動方為受票方,即,先有開票方的“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爾後才有受票方的“未按規定取得發票”。基於此,新《發票管理辦法》最重要的壹個變化就是:加強對開票人的源頭管理,嚴格要求、從重處罰。這是新《發票管理辦法》的最大亮點。所以,對“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行為,開票方要負主要責任,相應地,處罰也要從嚴、從重。

(二)關於受票方的責任

值得關註的是,新《發票管理辦法》在強調加強開票方的管理、強調開票方責任的同時,並沒有放松和削弱對受票方的要求和責任。相反,新《發票管理辦法》通過引入司法上的過錯推定原則,把納稅人(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作為處理發票事項的應知原則(應知義務),明確了受票方的連帶責任(當然,連帶責任同樣適用於開票方),達到了還責於納稅人的目的。如,“應當開具”的表述明示了開票方的應知義務;而“違反發票管理法規”則隱含了雙方的應知義務。盡管在發票事項中,受票方壹般處於從屬的、被動的地位,但也並不排除例外情形的存在,所以,分析受票方的法律責任相對要復雜壹些。

1、消費者的法律責任。由於現實生活中納稅人並不能做到每收取壹筆款項都開具發票,比如零售、服務等行業,對這壹普遍存在的現象,現行稅法規定,只要消費者提出要求,納稅人就應當開具發票,否則消費者可以舉報,經稅務機關檢查屬實的可以按照第三十五條(或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並給予舉報人壹定的獎勵。對大多數並非惡意、但事實上未主動索取發票的消費者,稅務機關不可能壹壹檢查並追究其法律(或社會)責任,只是引導和鼓勵消費者主動索取發票(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所以,在以下行文中不作為重點討論)。

2、納稅人的法律責任。作為納稅人,特別是企業納稅人,不論是開票方還是受票方,都適用“應知原則(應知義務)”。對於受票方,應從“主觀故意”和“造成後果”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並確定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所謂“主觀故意”是指受票方與納稅人勾結、利用不取得發票進行交易的手段幫助納稅人偷稅,這種情況下受票方壹般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違法所得,所以,第四十壹條關於處罰的表述是:“由稅務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未繳、少繳或者騙取的稅款1倍以下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在前、罰款在後。所謂“造成後果”,是指受票方雖非惡意,但在事實上卻造成了納稅人偷稅、並且所偷稅款無法追征的後果。國家稅收神聖不容侵犯,既然對納稅人已無法追征,當然要由與偷稅密切相關、並且為偷稅提供了方便的受票方來承擔,這正是《發票管理辦法》保障國家稅收收入的直接體現。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四十壹條的規定是保證納稅人“應知義務”得到落實的壹種威懾和保障手段。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稅務機關應當慎用第四十壹條的規定,對非惡意(以有無違法所得來判斷)並且未成稅款實際流失的受票方,要以落實改正責任為主,責令限期取得發票,限期內取得發票的,壹般不予以處罰或者從輕處罰。

三、發票問題引發稅收問題的分析

以上圍繞新《發票管理辦法》的新理念和新變化,對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行為當事雙方的法律責任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處理這壹問題的壹般性原則。但實際工作中,發票問題往往直接引發稅收問題,所以,有必要將發票問題與稅收問題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為了簡化分析過程,本文以現行營業稅法規為依據,對其他稅種不再壹壹進行分析。

現行營業稅法規規定,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並收訖營業收入款項或者取得索取營業收入款項憑據的當天為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同時規定:納稅人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提供建築業和租賃業勞務等,采取預收款方式的以收到預收款當天為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上述規定有以下三層含意:第壹,營業收入是由應稅行為而產生的,這是征稅的前提;第二,“收訖”壹詞,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註釋,“收”是指“獲得”,“訖”是指“完結”,“收訖營業收入款項”是指“營業收入款項的收、付事項已經完成”,根據《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顯然“收訖營業收入款項”屬於應當開具發票的情形;第三,作為營業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特殊規定,對銷售不動產等四種特殊情況的預收款項,由於款項已經收到,也屬於應當開具發票的情形。所以,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並收訖營業收入款項或者收到銷售不動產等四種特殊情況的預收款而沒有開具發票的,不但違反了《發票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同時也形成了現實的納稅義務,如果納稅人沒有依法履行上述納稅義務,則屬於違反稅收法律、法規的行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制度規定,稅收的征收管理統壹適用《征管法》,實際工作中,對違反稅收法律、法規的行為應當按照《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需要關註的是,《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九十三條規定:“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提供銀行賬戶、發票、證明或者其他方便,導致未繳、少繳稅款或者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稅務機關除沒收違法所得外,可以處未繳、少繳或者騙取的稅款壹倍以下的罰款。”這壹規定與《發票管理辦法》第四十壹條的規定稍有不同:《發票管理辦法》第四十壹條規定的“壹倍以下的罰款”是在“沒收違法所得”的前提下的“並處”,從語義上看,如果沒有“沒收違法所得”的前提,則不能“並處”罰款。而《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則沒有這壹限制。由於《發票管理辦法》和《征管法實施細則》同屬於根據《征管法》制定的行政法規,法律位階相同,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

四、具體處罰適用條款的選擇

(壹)對開票方的處罰

1、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的納稅人,如果沒有同時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應適用《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要責令改正(限期開具發票),根據納稅人的具體情況確定處罰金額。

2、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的納稅人,如果同時違反了稅收法律、法規,則應按照《發票管理辦法》和《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分別處理,首先,按照《發票管理辦法》的規定責令改正;其次,根據《征管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對未依法申報行為處以罰款;第三,根據《征管法》第六十三條,或者第六十四條的規定處以罰款;最後,如果有違法所得,則予以沒收。

(二)對受票方的處罰

1、受票方為自然人或者普通消費者的,應視為正常狀態,壹般不予追究;但是,對有證據表明是惡意幫助納稅人偷稅並且有違法所得的,則適用《發票管理辦法》第四十壹條的規定,沒收違法所得,從重並處罰款。

2、受票方為企業納稅人的,應以落實“應知義務”為原則,結合“造成後果”和受票方的具體表現區別對待:(1)對非惡意幫助納稅人偷稅(如:主動放棄索取發票權利),並且未造成納稅人不繳、少繳稅款的,壹般不予處罰;(2)對雖非惡意但造成了納稅人不繳、少繳稅款或者騙取稅款事實的,應當從保障稅收收入的角度出發,如果稅款可以追征,應當向納稅人追征稅款,對受票方則根據其配合追征稅款的具體表現和作為,適用《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從輕或者不予處罰;(3)對造成了納稅人不繳、少繳稅款或者騙取稅款,並且稅款無法追征的,適用《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從重處罰;(4)對有證據表明是惡意幫助納稅人偷稅並且有違法所得的,適用《發票管理辦法》第四十壹條的規定,沒收違法所得,從重並處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