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戰國士是壹個很特殊的階層,請介紹幾個有膽有識的名士,以及相關的小故事

戰國士是壹個很特殊的階層,請介紹幾個有膽有識的名士,以及相關的小故事

誒呀~太多了聽我給妳介紹啊

第壹個當然是秦始皇了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叱咤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壹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壹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軍政大權集於壹身。他還下令統壹全國的度量衡、車軌,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並統壹了全國的法規刑律。他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馳道,還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形成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這壹系列大刀闊斧、前無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鐵腕行動,對於鞏固國家統壹、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強化專制統治,嬴政在執政時,嚴刑峻法、橫征暴斂,又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此外,他還興師動眾,五次遠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書坑儒。這些作為大幅度摧殘並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嚴重社會危機。秦始皇去世才1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秦王朝僅存在15個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飛煙滅。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壹。但縱觀秦始皇的壹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壹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第二個我比較喜歡孟子

約公元前371~前289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熏陶下長大成人,並壹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壹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壹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壹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壹書,該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壹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壹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壹。

孟子強調壹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壹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壹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臺。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壹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壹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采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

當然孟子在西方實際上毫無影響。這在壹定程度上來說完全是由於他用中文寫作的這壹事實。老子的《道德經》和《孟子》大體是同壹時間在中國寫成的,前者卻被多次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對書中表達的思想感到新穎有趣。但是相對說來很少有西方人對《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別新穎和深刻。

政府關心老弱病殘的福利聽起來引人入勝,支持輕稅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動人。但是壹位美國政治家揭示他主張這兩種方針,而不做許多具體的決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樣的不信任。孟子壹方面表明他支持較平等地分享財富,另壹方面贊成自由貿易和輕賦稅,但是都未曾真正考慮過這兩種方針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這種說法對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為他畢竟不是在參加美國國會競選。壹個哲學家提出了壹套有價值的原理(雖然在壹定程度上不壹致),即使他沒有具體指出怎樣解決原理中的矛盾,還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壹個象馬基維利亞這樣的哲學家由於把自己獨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對中國人有影響。雖然他對儒教的影響遠不如聖·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大(其中的壹個原因在於孟子缺乏保羅的那種非凡的使人改變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無疑是壹位有巨大影響的作家。在大約二十壹個世紀中,在占人口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國度裏,到處都在學習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幾個哲學家有過這麽大的影響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壹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壹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壹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壹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壹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壹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壹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壹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壹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誌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壹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註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註重搜求各種人才,立誌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壹邊灌園耕種,壹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壹個嚴密的體系。

田忌賽馬的故事

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國,處在諸侯割據的狀態,歷史上稱為“戰國時期”。在魏國作官的孫臏,因為受到同僚龐涓的迫害,被齊國使臣救出後,到達齊國國都。

齊國使臣將他引見給齊國的大將軍田忌,田忌向孫臏請教兵法,孫臏講了三天三夜,田忌特別佩服,將孫臏待為貴賓,孫臏對田忌也很感激,經常為他獻計獻策。

賽馬是當時最受齊國貴族歡迎的娛樂項目。上至國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賽馬取樂,並以重金賭輸贏。田忌多次與國王及其他大臣賭輸贏,屢賭屢輸。壹天他賽馬又輸了,回家後悶悶不樂。孫臏安慰他說:“下次有機會帶我到馬場看看,也許我能幫妳。”

當又壹次賽馬時,孫臏隨田忌來到賽馬場,滿朝文武官員和城裏的平民也都來看熱鬧。孫臏了解到,大家的馬按奔跑的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裝飾不同,各家的馬依等次比賽,比賽為三賽二勝制。

孫臏仔細觀察後發現,田忌的馬和其他人的馬相差並不遠,只是策略運用不當,以致失敗。 孫臏告訴田忌:“大將軍,請放心,我有辦法讓妳獲勝。”田忌聽後非常高興,隨即以千金作賭註約請國王與他賽馬。國王在賽馬中從沒輸過,所以欣然答應了田忌的邀請。

比賽前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用上等馬鞍將下等馬裝飾起來,冒充上等馬, 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比賽開始,只見齊王的好馬飛快地沖在前面,而田忌的馬遠遠落在後面,國王得意地開懷大笑。 第二場比賽,還是按照孫臏的安排,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國王的中等馬比賽,在壹片喝彩中,只見田忌的馬竟然沖到齊王的馬前面,贏了第二場。 關鍵的第三場,田忌的中等馬和國王的下等馬比賽,田忌的馬又壹次沖到國 王的馬前面,結果二比壹,田忌贏了國王。

從未輸過比賽的國王目瞪口呆,他不知道田忌從哪裏得到了這麽好的賽馬。 這時田忌告訴齊王,他的勝利並不是因為找到了更好的馬,而是用了計策。 隨後,他將孫臏的計策講了出來,齊王恍然大悟,立刻把孫臏召入王宮。孫臏告訴齊王,在雙方條件相當時,對策得當可以戰勝對方,在雙方條件相差很遠時, 對策得當也可將損失減低到最低程度。後來,國王任命孫臏為軍師,揮指全國的軍隊。從此,孫臏協助田忌,改善齊軍的作戰方法,齊軍在與別國軍隊的戰爭中因此屢屢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