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琉璃的歷史來源

琉璃的歷史來源

琉璃liúli(《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833頁“琉字下琉璃璃字為輕聲li)生產歷史

悠久,中外聞名。

古法琉璃,亦稱琉璃。

在14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經過十多道手工工藝的精修細磨,整個過程純為手工制作,在高溫1000℃以上的火爐上將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後而自然凝聚成高貴華麗、天工自拙的琉璃。

其色彩流雲漓彩、美輪美奐;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琉璃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李亢在《獨異誌》中有這樣的記載: 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嘗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

壹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

二狗嘆曰:天不助我。

遂懸梁欲自盡。

冥冥中見壹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

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壹枚,乃去。

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

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產已形成壹定規模。

其早期產品以珠、笄為大宗,還有簪、扣子等。

笄,顏色以藍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諸色。

明洪武年間,除內宮監在此設“外廠”,為宮廷生產“青簾” 等貢品外,民間琉璃生產也日趨發展。

景泰年間,博山西冶街有大爐4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瑯料。

嘉靖前後,增加珠燈、珠屏、棋子、帳鉤、枕頂等產品的生產。

到萬歷年間博山琉璃生產已成為壹個較大的行業。

1611年(明萬歷三十九年),由徐應元等發起建起博山爐神廟。

1617年(明萬歷四十五年),孫延壽等人發起結成博山琉璃業第壹個行業組織——爐行醮會。

這期間產品除在當地銷售外還遠銷到北京、江南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博山已成為國內生產琉璃品的中心。

清初博山琉璃產品已發展到數十種,其銷路北至北京,南至兩廣,東至朝鮮,西至河套地區。

清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煙袋嘴等逐漸成為琉璃生產中的大宗產品,充翠仿玉的琉璃產品也開始興盛,琉璃色料的種類大大增加。

至道光年間,博山琉璃業進入興盛時期。

鹹豐年間,開始出現專門銷售琉璃的料貨莊,使博山琉璃的銷售從集市貿易、長途販運,逐漸轉為以博山為中心的全國各地定點銷售。

清同治年間,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壹帶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琉璃為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琉璃之鄉”。

除原有產品外,開始生產鋪絲屏片、瓶、杯等產品。

這時,作為制造琉璃產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條,也成捆地運銷外地。

光緒年間博山制造出內畫產品,到光緒末年,鋪絲屏吊燈、鋪絲圍屏、煙嘴、雜貨、珠、鐲等產品,每年經濟南運出的數量約7000擔。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博覽會上,博山工藝傳習所送展的鋪絲屏等琉璃產品獲優等獎牌。

1914年,在山東省第壹屆物品展覽會上,博山送展的鋪絲料貨等產品獲最優褒獎金牌。

1924年,由於“愛國牌洋煙嘴”適銷對路,博山琉璃生產壹度出現了罕見的“洋嘴子市”的短暫興旺局面。

至30年代初,博山琉璃生產從業者多時達4000人,大爐爐戶有50家左右。

1934年孔憲芝制作的花球在膠濟鐵路沿線物品展覽會上獲獎狀。

1937年,日軍侵占博山後,琉璃生產壹蹶不振,從業人員減為640余人,年產量不足700噸,僅為戰前的5.4%。

1943年人員減至不足150人,年產量只有百余噸。

日本投降後,又爆發內戰,博山琉璃業又遭進壹步摧殘。

至1948年3月博山解放時,博山琉璃業已是雕敝不堪,大爐余十六、七戶,從業人員不到百人,圓爐剩20只左右,工匠百余人。

僅能生產少數幾個品種的產品,而且時作時輟,大部分爐工失業。

建國後,博山琉璃生產很快恢復生機,從業人員恢復到800人。

1951年初,部分爐工成立博山爐業料器供銷生產合作社。

稍後,又有10戶大爐爐戶成立博山玻璃聯合公司。

1952年,9戶水響貨爐戶組成玻璃料器生產合作社。

1956年初,所有私營爐戶和個體生產的爐業工人都公私合營或加入合作社。

1957年後,博山玻璃聯合公司和玻璃料器生產合作社先後轉產日用玻璃器材和照明器材,脫離了博山傳統琉璃生產的軌道。

爐業料器供銷生產合作社(博山美術琉璃廠)剛成立時主要生產料珠、煙嘴和雜貨。

1957年開始生產套色雕刻產品。

1958年內畫藝人薛京萬完成內畫竹筆改為毛筆和內畫烤花兩項改革。

內畫竹筆改為毛筆的試驗成功,為博山內畫藝術水平的提高及獨特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烤花內畫壺的出現使內畫壺的用途擴大到作為香水等液體物質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

80年代以來,博山琉璃制品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內畫藝術向中、高檔產品的方向發展,相繼創作出《洛陽興殿圖》、《群仙祝壽》、《清明上河圖》、《百子圖》、《八大醫學家》等。

同時,以“百”字為題材的內畫作品也大量出現,如《百子圖》、《百美圖》、《百駿圖》、《百虎圖》等。

自1981年起,博山琉璃品先後到聯邦德國、瑞士、愛爾蘭、美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展銷;內畫藝人亦多次出國作內畫技術表演。

到1985年,博山美術琉璃廠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美術琉璃生產廠家,擁有職工2143人。

具有年產琉璃工藝美術品1400萬件的生產能力, 完成工業總產值1363萬元,實現利稅331.56萬元。

產品由建國前的花球、內畫等300多種增加到16大類,3000余個花色品種。

精美絕倫的鼻煙壺內畫被國際鼻煙壺協會冠以“山東畫派”,而轟動歐美;晶瑩剔透的琉璃花球奇妙莫測,被譽為“開不敗的鮮花”;各種珠簾、花插、煙具制品等深受人們喜愛。

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日本、香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內畫壺、花球曾獲部、省工藝美術品百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