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出處 《隋書·食貨誌》:“又造龍舟鳳(ta), 黃龍赤艦,樓船篾舫。募諸水工,謂之殿腳,衣錦行幐 (teng),執青絲纜挽船,以幸江都。帝禦龍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給樓船,九品已上給黃篾舫,舳艫相接,二百余裏。”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至汴,帝禦龍舟,蕭妃乘風舸,錦帆彩纜,窮極侈靡。……每舟擇妙麗長白女子千人執雕板鏤金楫,號為殿腳女。”
釋義用法 隋煬帝到江南遊覽,從汴河乘龍舟,用錦作帆,用絲作纜,又選美女千人 (壹說三千)挽船,號殿腳女。後以此典感慨帝王侈靡浪費,招致亡國。
用典形式
錦帆 唐·溫庭筠:“卓氏壚前金線柳,隋家堤畔錦帆風。”明·曾棨:“玉樹歌殘猶有曲,錦帆歸去已無家。”
錦纜 宋·趙希邁:“錦纜殘香在否? 枉被白鷗猜。千古揚州夢,壹覺庭槐。”
半作帆 唐·李商隱:“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長堤帆影 清·尤埰:“長堤帆影三千女,明月簫聲廿四橋。”
龍艘錦纜 宋·汪元量:“自都門燕別,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
采繩纖手 宋·吳文英:“燕歸來,問采繩纖手,如今何許?”
紋錦制帆 宋·秦觀:“紋錦制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
青娥殿腳 唐·韋莊:“青娥殿腳春妝媚,輕雲裏,綽約司花妓。”
錦纜龍舟 唐·杜牧:“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復道漢梁王。”
殿腳三千 清·王士禛:“殿腳三千事已非,隋堤風物尚依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