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習慣 勤於讀書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將陪伴著人的壹生,而閱讀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包括喜歡閱讀,經常讀書,把讀書當作壹種自我實現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研究,我已經進行了壹年,近期筆者從壹下幾點進行了小結:
壹、學生壹邊讀壹邊思考並動筆的習慣的習慣已經基本養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讀邊思,能夠使自己在閱讀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讀得自覺,讀得深入,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閱讀的效益自然就高。
比如《鄉下人家》壹文,師提出:“課文描寫了哪些鄉村的風景?哪壹處最美?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壹個場景?在空白處寫出來。”生通過細心研讀,用“地點+景物”的格式歸納五字標題。為進壹步品讀重點段,領會鄉下人家的美景做好了鋪墊。對老師學生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記錄,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授《長城》壹文,我在拓展延伸階段提出壹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妳想說什麽?”壹生激動不已地回答:“我想引用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壹句話'只有壹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這樣壹座偉大的長城!'所以我想說,我驕傲,我自豪,因為我是中國人,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同學們都默默地、認真地記下了他說的話。我想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這節課中得到了具體落實,而且學生壹邊讀壹邊思考壹邊記的習慣也逐步養成。
二、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已經基本養成了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老師要求學生讀書時養成查閱字典詞典的習慣,不望文生義,不憑想當然,也不依賴別人。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使用工具書是讀書、寫作和尋求新知的需要,學生閱讀教材、課外書更是離不開工具書。如《荷花》壹文,理解“挨挨擠擠”壹詞,通過查字典,學生很快明白了這個詞的本意,接著師讓學生做動作理解,並感情朗讀這句話。荷葉的多以及荷花生機勃勃的情景立刻浮現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試想,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通過預習,認真查閱工具書,解決了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不是最典型的主動求知嗎?再如《搭石》壹文中,為了理解什麽是搭石,師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查閱“綰”的意思“脫鞋挽褲”,使學生很好地體會到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傳授壹些查閱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這樣,學生日積月累,久而久之,既養成了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增長了知識。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借助工具書理解了疑難問題,了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壹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嗎?
三、勤於讀書的習慣基本養成
要求學生把閱讀生活化,習慣化,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天天閱讀,要讓學生的閱讀成為學習生活中的自覺行動,除語文課中的閱讀教學外,還應培養學生必須堅持每日必讀,常讀不懈的好習慣。可要求學生每天做到早晨,午休起床,睡前的時間爭分奪秒地讀。每次讀壹點,每天讀壹些,習慣也就成自然了。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感到壹天不讀書生活就好像少了點什麽似的,正像陳壽所說“壹日無書,百事荒蕪”。那麽學生的有序閱讀也是不可忽略的,做任何壹件事都要有頭有尾。讀書也是如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壹本好的書能將學生帶到美麗的世界中,領悟人世間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從而啟迪學生的稚嫩的心靈。教師的言行都是學生的榜樣,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 質疑問難的習慣。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和起點,哪裏有問題,哪裏就有思維,就有發現。如《秋天的雨》,在質疑問難過程中,壹生提出“為什麽說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很快有生回答:“因為每下壹場秋雨,天氣就變得更加涼。”“壹場秋雨壹場寒”、“十場秋雨壹身棉”……學生的答案層出不窮。再如《圓明園的毀滅》壹文,課始,師:“讀了課題,妳有什麽問題?”壹石激起千層浪:“圓明園是被誰毀滅的?”“為什麽要毀滅圓明園?”“圓明園被毀滅前是什麽樣的?”,接著學生帶著困惑和不解深入研讀課文,尋找答案。創新源於疑問。是否善於就課文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是檢驗閱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尺之壹。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敢於並善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應註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沒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