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的用語中,人的身心及世間的壹切可區分為: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壹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誌力。
識:識知;覺知。
以上色、受、想、行、識五項,合稱「五陰」或「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凡夫執著認為在五陰中有恒常不變的「我」。舉例而言,就「身體」與「我」的關系而言,凡夫可能誤認:
身體是「我」:身體就是恒常不變的「我」,至於受、想、行、識都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身體異「我」:身體之外有恒常不變的「我」。例如以為「識」甚至所謂的「靈魂」是「我」,而身體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身體和「我」互相含攝:「我」處於身體之中,或是身體處於「我」之中。例如認為有造物主(大我)遍於壹切物質(也包括身體)之中,壹切物質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卻又不是物質。
以上三類認為有「我」的見解,佛經中稱為「色是我」、「色異我」、「相在」。
佛陀則發現五陰都是因緣生滅的,壹切的身心運作中沒有不變的「我」。例如人的身體屬於色陰,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內所有的細胞早因新陳代謝而不壹樣了,物理世界也是壹直遷流變化的,沒有恒常不變的色陰。心理也是如此,剎那生滅,更沒有恒常不變的「我」。
執著於五陰而引起煩惱實在不智。於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認清真相,修證無我的智慧,才能徹底地放下自我(無我),也不掛念身外之物(無我所),斷除煩惱執著,解脫生死輪回,獲得真正的自由。
若想要深入了解五陰相關的法義,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壹等「陰相應」的內容。
----------------------------------------------------?
五蘊
或譯作五陰、五眾。陰是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
佛分析眾生時習慣使用五蘊這個詞匯。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個。
色、受、想、行、識五項,合稱「五陰」或「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在佛經的用語中,人的身心及世間的壹切可區分為: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受:感受。受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壹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接觸到壹個概念、語言,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接觸過相同的概念、語言,而知道這是什麼概念、語言。
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形成的形象。比如眼看物體時物體的反光投影到眼底與眼根(視神經感知器)接觸同時產生眼識,在眼識產生物體形象時是眼識的想(並非思想),其它五識的“想”同理。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誌力。行是除了受和想之外的所有心理活動。
識:識知;覺知。識就是心識是精神的主體,是了別,根據所了別的對象不同分為六種。其中了別光線色彩形狀等等色塵的是眼識;了別聲塵的是耳識;了別香塵的是鼻識;了別味塵的是舌識;了別觸塵(冷熱滑澀等等觸覺)的是身識;了別法塵的是意識。
五陰有以下特性: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恒常不變的。
苦:受到逼迫。
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
非我:不是「我」。
既然五陰都有無常、苦、空、非我的本質,執著於五陰而引起煩惱,實在不智。於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認清真相,斷除煩惱執著,解脫生死輪回,獲得真正的自由。
五陰,又稱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因為感官的功能是壹系列的累積作用而來。初學者常無法將五陰銜接得很好,例如認為色(有個蛋糕)受(眼根看見蛋糕)想(意根浮現蛋糕好吃)行(動手拿來吃)識(舌識的確好吃),但這樣子的五陰解法對於實修比較沒有直接的幫助,也沒有把握住「積聚」的根本意涵。因為在這種解法下,看見蛋糕和其它的動作反應分屬不同的感官、分屬不同的時間點,而不是同個感官的五陰積聚。
佛陀教導我們分析的五陰,則是在壹剎那間即積聚完成。「色」是指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壹切事物,以「識別到熱」為例,當環境的溫度升高時,是四大中的火大增加,這時人的身心反應可對應到五陰:
身根(皮膚)接收的色:溫度上升。
身識:產生觸覺,識別是熱。
身觸生受:感受熱能(若過熱,會不適而有苦受)。
身觸生想:對熱取相(只量熱能,不量光線、聲音等境界)。
身觸生行:產生反應。
這壹系列的累積就是五陰,因此而能識別到熱。
身識只是單純的覺知溫度,還沒有攙雜人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是在此訊息傳到意根時,由意識加以識別、意觸生想加以取相溫度的高低、意觸生行加以思維造作,因此意根緣生的五陰也在壹剎那間即積聚完成。如果此時對於溫度不執著,就不會因溫度上升這個現象而有後續的身心造作。
佛經中常說的“修厭”“厭離”並不是厭世、起嗔心,而是不黏著,不起貪心的意思。
非我-不是我 ;不異我-不是我所有;相在-我和我所的大小關系、包含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