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古代詩詞中馬革裹屍壹詞有何典故

古代詩詞中馬革裹屍壹詞有何典故

古代詩詞中馬革裹屍壹詞有何典故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訊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古代詩詞中馬曹壹詞有何典故

據《晉書?王羲之傳》 附《王徽之傳》載,徽之嘗為車騎將 軍桓沖的參軍。沖問徽之官屬何曹,徽之答:“屬馬曹。”復問“管幾馬答:“不知馬,何由知數。”馬 曹為古代管馬的官署。後因以喻指低階官吏。宋?蘇軾《送李公恕赴 闕》:“盡壞屏障通內外,仍呼騎曹為馬曹。”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集古代詩詞中壹詞有何典故? “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

古代詩詞中揚馬壹詞有何典故

揚馬是西漢辭賦家揚雄和司馬相如的並稱。二人都是蜀郡人,所作辭賦多為歌頌漢朝聲威和帝王功德,長於鋪排,辭藻華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謂:“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治,刻形鏤法。”後人常把他們並舉。唐李白《古風》之壹:“正聲何微範,衣怨起騷人。揚馬激穩如泰山波,開流蕩無垠。”揚雄夙慕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走上模擬因襲的道路,成就不如司馬相如。“揚馬”又稱“馬揚”。《文心雕龍·辨騷》:“是以枚賈追風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

古代詩詞中薦衡壹詞有何典故

《後漢書》卷八十下 《彌衡傳》 彌衡唯善魯國孔融及 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 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徂。融亦深愛其才。衡始弱冠,融年四十, 遂與為文友上疏薦之”東漢人聃衡料 械齡,之。後遂以“薦衡”用作吟詠舉薦賢 才之典。唐?杜牧《酬張祜處士見寄 長句四韻》:“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 無人做蒯通。”唐?貫休《送沈侍 郎》:“儉府清無事,唯應薦彌衡。”

古代詩詞中挾纊壹詞有何典故

挾纊,漢語詞語,意思是披著綿衣亦以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溫暖。

典源

《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

「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晉·杜預註:「纊,綿也。言說以忘寒。」

釋義

披著綿衣

亦以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溫暖。" 申公巫臣 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杜預 註:"纊,綿也。言說(悅)以忘寒。"

示例 :

晉 潘嶽 《馬汧督誄》:"沾恩撫循,寒士挾纊。"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逆萌》:"管取春溫如挾纊,組練三千。"

清 秋瑾 《日本服部夫人屬作日本海軍凱歌》:"貔貅海上軍容壯,冒雪淩霜如挾纊。"

摺疊把絲綿裝入衣衾內,制成綿袍、綿被

示例: 陰飔壹動,雖當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挾纊意。--明·宋濂 《看松庵記》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造綿》:"其治絲余者,名鍋底綿,裝綿衣衾內以禦重寒,謂之挾纊。"

古代詩詞中獺祭壹詞有何典故

陸宗達、王寧在《古漢語詞義答問·說“祭”字》中曾有“獺祭魚”即是獺“殺魚”之說,認為:“獺性殘,食魚往往只吃壹兩口就拋掉,捕魚能力又強,所以每食必拋掉許多吃剩的魚。人們指堆積故實為‘獺祭’,即取堆積殘余之意。”對此,錢劍夫先生卻不以為然,他在《“獺祭魚”非獺“殺”魚說》(見1999年9月 4日《文江讀書周報》)壹文中認為陸說“甚新,然甚疑之”,並引《大戴禮·夏小正》和《禮記·月令》證明,“皆無釋祭為‘殺’者。則陸所言,於古無證,創說也無可據之理”。

錢劍夫先生雖然否定了陸說,認為“獺祭魚”非獺“殺”魚,但也未能指出“獺祭魚”中的“祭”到底作什麽講。

其實,說“獺祭魚”為獺“殺”魚,是前人早有的意思。不僅有“祭魚”,而且還有“祭鳥”、“祭獸”之說。

古代詩詞中"獺祭"壹詞,最早出現於《禮記·月令》

獺祭,又叫 獺祭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獺,是壹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經常將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這種情形很像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稱之為獺祭魚、或獺祭。

古代詩詞中冰雪壹詞有何典故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壹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麽隱藏的德行麽?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麽稱譽妳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裏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壹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征”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陽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壹。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現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古代詩詞中獲麟壹詞有何典故

《春秋?哀公十四 年:“春,西狩獲鱗。”杜預註:“麟 者,仁魯,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主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璀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鱗,之壹句。”麒麟, 傳說是壹種璀獸,邦無道而鱗獲,傳說孔子自獲鱗後中輟了《春秋》的寫作。因用此典詠喻邦國無道或生不逢時。晉?劉琨重贈盧諶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唐?李白“古風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供參考。

古代詩詞中陸沈壹詞有何典故

《莊子?則陽》:“方且 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 也……”註曰:“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沈也。”“陸沈”原意是無水而沈, 啃隱居,亦指埋沒人才。宋?黃庭堅《欠韻柳通叟寄王文通》:“故人昔有 汶雲賦,何意陸沈黃綬間?”唐?王維《送從弟蕃遊淮南》:“高義難自 隱,明日寧陸沈。”唐?杜荀鶴《秋日懷九華舊居》:“吾道在五字,吾身寧 陸沈。“北周?庾信《幽居值春》:“山人久陸沈,幽徑忽春臨。”又據《世說 新語?輕詆》:“(桓溫)與諸僚屬登 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衍)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陸沈”喻國土沈 淪。金?元好問《癸已四月二十九日 出京》:“只知灌上真兒戲,誰謂神州竟陸沈?”清?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之壹:“陸沈預為中原嘆,他日應 思魯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