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禦七夜”的儀式上,先由孩子的父親展開壹副十分精制的掛軸兒,上邊用毛筆楷書寫著孩子的名字,漢字的旁邊還標著日語的註音。然後,父親要解釋名字的意義和命名動機。第壹次做父親的感慨激動往往引來參加者的陣陣掌聲。接著大家舉杯祝福,說著許多吉利話兒,最後要拍許多紀念照片。
日本有各種取名字的專用辭典、字典。在圖書館和書店都設有專櫃。同時也有著按生辰八字、陰陽五行、筆畫加減取名的說法。有以動物命名,孩子結實無病無災的說法,所以那裏熊太郎、虎太郎、牛羊馬犬,五花八門都有叫的。另壹種命名習慣。聽說難產兒,特別是臍帶繞頸的嬰兒,命名袈裟最吉利。因為臍帶繞頸就像是僧侶袈裟繞在身上壹樣。日語的袈裟與“今朝”發相同的音,所以叫“今朝”的孩子大都有不順產的經歷。2西藏人:孩子滿月之後,選擇壹個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小孩要換裝,壹般從家門出去往東走,以圖吉利。有的第壹天到寺廟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兒壹生平安。孩子第壹次出門,往往在嬰兒鼻尖上擦壹點鍋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嬰兒在出門時不被魔鬼發覺。
過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取名字時,沒有什麽特殊儀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獻壹條哈達、幾兩藏銀,說明嬰兒性別。貴族等上層則常常將嬰兒抱去向活佛獻發,活佛剪去嬰兒壹小撮頂發以此象征剃度,然後取壹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長大後出家(或在家)為僧,仍需經堪布、翁則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給孩子取名時,常把自己名字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給人取“阿旺頓珠”、“阿旺卓瑪”或“赤列朗傑”、“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份而隨便取名的。在西藏城鎮和農村,請活佛和喇嘛取名較為普遍,因此,城鎮和農村的人名比起牧區人名,宗教色彩更為明顯。 3緬甸: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壹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
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壹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如有壹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稱“瑪丹敏”(Ma Tan Min)。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SPAN></p>4法國 縱觀世界,我對法國人的名字最不敢興趣,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經成了為了起名而起名,雖然也有些意義,缺乏新意,已經完全音符化了壹個缺乏意義的名字就像壹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是多麽的乏味啊。這跟法國的歷史民俗有關。法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允許人們自由選擇、創造其名字,所以人們常用的也只有個“百家名”。根據不同的年代,壹些名字消失了,另壹些則死灰復燃,有的則吸收了歐美國家壹些人名來演繹補充。許多法文詞典附錄都有壹大片人名排列,這似乎是給人們選名時定下的範圍,好象中國古代取仕考八股文那樣,只能在壹定範圍裏挑來挑去,於是產生了太多的同名。太多的同名,給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啼笑皆非的困擾,其弊端也不言而喻 5非洲:位於烏幹達—肯尼亞邊境的遊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戰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壹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麽,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其原因是河裏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壹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裏,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幹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壹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裏”,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準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壹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婆”、“無親無友”、“窮丁當”、“挨餓”等,都是人名,當地巴尼歐羅人的名字,則常與死亡、憂傷、貧窮、鄰裏仇怨等主題有關。
非洲有個家喻戶曉的童話,記述了壹則取名的故事:有位母親接連生了6個兒子。他們長大後,結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沒回來,母親又著急又擔心,卻毫無辦法。後來母親生下第七個兒子,因為他生下來時恰好落在母親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壹位遠親,曾在坦桑尼亞工作。據他講,那兒的人喜歡用官職“少校”、“部長”等取名。有壹次他問壹個小夥子叫什麽名字,小夥子卻說:“再見。”他楞住了。他在路上遇到壹位姑娘,問她的名字,她說:“您好。”他便答道:“謝謝,妳叫什麽名字?”姑娘又說:“您好。”這樣重復了好幾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再見”、“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壹位朋友在剛果任過教,他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的名字很怪。有壹個叫“痛苦”,他是母親難產生下來的;另有壹個叫“聲音”,他落地時母親剛好聽到遠方火車的汽笛聲;還有壹位因為是雙胞胎,名字叫“珍珠雞”。
有點多,但會詳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