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壹中最適於抒寫坐著主觀情感、心靈的文學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餓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廣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廣泛地取材且只圍繞壹個主題。
二、散文的分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它側重於以敘述人物和時間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如2007課標海南、寧夏卷《葉聖陶在四川》談的是葉聖陶的事,重慶卷《告別三峽》談的是遷移民、建大壩的事,全文都蘊藏著深厚的感情。
2、寫景散文:此類散文通過描寫外在的自然景物來表現作者對此地此景的喜愛之情或以時間為線索,或移步換景以空間為線索。閱讀時抓住景物特點即可,如2007全國卷《海南雜憶》既有時間線索,又有空間線索,談到了海南島古今的巨大變化;又如上海卷閱讀文(二),談的是杭州的美景。
3、詠物散文:此類散文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於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遼寧卷《爐火》,文中的爐火象征了壹種溫暖與活力、希望與勇氣。
三、鑒賞基本步驟
1、讀文意(略讀)
讀第壹遍時,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準文意、文題、作者、文末的註釋與寫作時間、開頭結尾等等,由這些綜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談的是什麽。
2、讀結構(略讀)
第二遍時,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們的位置壹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當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還要找出文中的過渡句、線索句。壹般來說,反復出現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讀字句(精讀)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即只要讀得熟,不待解讀,自然明曉其義。當然,讀時自己壹定要走進作品當中。創作是作者將情感述諸筆端,鑒賞就正好相反,讀者閱讀散文則須披文以入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馳騁想象,展開聯想,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鳴。
讀第三遍時就要根據題目要求,有的放矢,壹個字壹個字認真地讀,讀出字句裏蘊藏的內容及情感。
四、出題思路
1、字句的賞析
壹般來說,所問的語句不外乎這三種:
①對文章結構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運用了壹定修辭手法的句子。
第壹種:入江蘇卷《麥天》第16題:“男人雖然不再耍鐮費胳膊……累人的日子。”這些敘述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麽作用。首先分析這話的字面義: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再看下文,寫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壹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與上文相呼應,為下文做鋪墊。
還有入福建卷《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葉壹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壹生衰老死去的母親。由此可知: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種:如四川卷《焰火的變奏》17題:文章用“有什麽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做簡要分析。此句在文末,應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
第三種:上壹種中用到了反問句,反問句加強感情。還如江蘇卷《麥天》15題:“壹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壹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花,散發著濕潤的麥稭香。”這句話描寫關中麥收的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解答如下:選取了麥天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這道題就要考慮包括修辭在內的各種表現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時,壹般要遵循這樣的步驟:首先明確用了什麽方法,然後說用這種手法表達起到了什麽效果,最後再聯系具體語句談表達了什麽內容,公式為:方法+效果+內容。如《焰火的變奏》壹題裏(即上題)答案: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還有如梁遇春的《淚與笑》(我校調考)有壹題是這樣的: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答題時首先就要明確用了比喻,把什麽比喻成什麽,這裏就必須搞清楚“降幡”的本義及其在文中的比喻義,再聯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內心的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
從上面幾道題目的解答中,我們又不難發現,理解語句時,有時也要找出句中的關鍵詞的意義。這些關鍵詞先將其本文即詞典義把握清楚,再聯系整個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東卷《燈火的溫情》21題——作者最後說:“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壹盞喚我回去的燈。”妳怎樣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深刻含義?解答這道題時,應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詞典義,然後理解它們的語境義,最後聯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環境(人生)的艱難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難理解作者的觀點:外部環境(人生)的艱難困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溫暖,沒有自我救贖的靈魂。
2、情節的賞析
這類型的題目是就文中的某個細節談談它的作用。它壹般都要回答兩個方面的內容——情感及結構。
遼寧卷《爐火》中有這道題:第壹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至”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時就要指出是伏筆(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聯系全文中心內容具體分析了:文章的主要描寫對象是“爐火”,卻從“秋去冬來”寫走了,這就要考慮“爐火”和“秋去冬來”之間的關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結論:由自然環境的變冷寫到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深層含義留下了空間。
四川卷《焰火的變奏》14題:作者寫象征喜慶的焰火,為什麽要以平靜的湖水寫起?答案是這樣的:反襯了隨後施放的焰火的熱鬧;湖水的平靜又與焰火的熱鬧相結合,***同表達了對世界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肯定。
五、開放性試題
1、分析評價類試題
此類試題要求考生對文章的寫法及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屬於創造性思維範疇,既要熟讀文本,又要熟悉課文,以課文為依托,找出相關記憶,如重慶卷《告別三峽》文章第三段中寫三峽移民告別時“相擁而泣”,臨行前“磕頭祭拜”,第四段又寫“中國人固守家園,終老壹生的傳統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樣寫是否矛盾?要回答這個內容,我們都應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所書法的感情。還比如北京卷《濕濕的思念》,寫的是:沈從文在壹條長達千裏的沅水上生活了壹輩子,鑒賞此文就要想到沈從文寫的《邊城》,想到沈從文這個人。那麽此題就不難理解了。
2007湖南卷《憶劉半農君》裏有個新題型,從下列角度中任選壹個,寫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①簡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現藝術,②簡析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③簡析本文的結構特征。2006昏暗卷《在山陰道上》也有這樣的小論文。這些題目是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這就要求考生首先應熟悉高中課文中學過的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並結合本文的實際內容進行恰當的較為深入的分析。賞析時,考上應扣住文章表達方面的要點,既可做比較全面而概括的賞析,也可就某壹突出特點做比較深入具體的賞析。只要言之有理,並能敘議結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認識理解類
此類試題要求考生真對某個話題或與文本相關的某壹生活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如山東卷《夢碎雅典》文後第22題,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她的世界百米冠軍夢雖然沒有實現,但在世人心中,奧蒂何嘗不是英雄!”請結合奧林匹克精神談談妳的認識。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屆高中畢業班第壹次檢測題《生命的暗示》有這樣壹題,作者在文中說:“生命的價值究竟應以何種形式做何種轉化,對於這個千古之謎,壹個人有壹千種回答。”對此,妳會作出怎樣的回答?解答這類題時,壹般要用第壹人稱,可以先用壹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然後再談理由,要擺事實、講道理,如果題目有相關要求,還應註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要做大看法明確,舉例恰當,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六、答題原則
1、忠實於題幹
題幹包含了題目的要求和壹些答題的信息,隱含了表述的範文、角度和表達方式,審清題幹是做好閱讀題的前提。
2、忠實於原文
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到原詞句組成答案,也要弄痛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發,憑空去想。
另外要註意的是作答時不能找描寫或比喻、擬人的句子作文暗暗。因為這種語言的表意是間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問題。概括要點時,要盡量分條作答,看分答點(當然多多益善),壹般4分至少2分,6分至少3分,壹定要分條陳述,1點,2點,3點……動筆前壹定要組織好語言,看清字數要求等,應在草稿紙上斟酌後再往試卷上謄寫。
散文是人類真我的袒露,是人類生命的壹個精神家園,,解讀散文就是解讀品味人類自身。創作者為呈現自我而精心構建文本,解讀者為尋找自我而努力破譯文本,對文本進行再創作。因而創作有創作的規律,解讀也有解讀的規律,把握好以上這些規律,對於解題是大有裨益的。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進步,必須不斷地做題,在答題中悟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