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對比文言文的特點

對比文言文的特點

1. 文言文的特點有哪些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第壹個“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壹、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壹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壹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匯,在文言裏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壹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註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壹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註,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壹。

2. 文言文的特點和各樣例子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壹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蒲松齡《聊齋誌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壹樣」。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壹樣」。

賓語前置

目的: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若賓語為代詞,在句中地位易被疑問詞或否定詞稀釋。為了突出賓語,將其提前。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範仲淹《嶽陽樓記》)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壹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之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壹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

[編輯] 詞匯特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匯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匯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為主。

3. 求壹篇文言文的寫作手法及特點.原文甲姜白石論書曰‘壹須人品

1、姜白石論書曰‘壹須人品高.’文征老自題其米山曰‘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引用權威人物的言論,加強說服力.2、必須胸中廓然無壹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縈縈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摹妙跡,到頭只與髹采圬墁之工爭巧拙於毫厘也.--運用對比手法,褒貶分明.3、運用四字語,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音節和諧,朗朗上口.4、石老而潤,水淡而明;山勢崔嵬,泉流麗落;雲煙出沒,野徑迂回;松偃龍蛇,竹藏風雨;山腳入水澄清,水源來歷分曉.--連用對偶手法,典雅優美,表意充分;平仄相間,抑揚頓挫.。

4.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特點與不同,是什麽

原發布者:是艷湯夏廳瑞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區別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麽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

5. 古代文言文的特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第壹個“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壹、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壹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壹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匯,在文言裏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壹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註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壹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註,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壹。

(壹)文言省略句式特點: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二)文言倒裝句式特點: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三)文言被動句式特點: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

(四)文言文判斷句式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