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後又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解放後,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文》雜誌主編,1980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呂叔湘先生是我國語言學界的壹代宗師,70多年以來壹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壹般語言學、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語文教學、寫作和文風、詞典編纂、古籍整理等廣泛的領域。
呂叔湘先生的研究重點是漢語語法。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等。呂叔湘先生參與撰述並審訂了《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直接參加了"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的制訂工作。呂叔湘先生是我國最具社會影響的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的前期主編和我國第壹部語法詞典《現代漢語八百詞》的主編。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當,在漢語語法體系建設以及理論和方法上都具有開創意義,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最有影響的重要成果。呂叔湘先生是我國近代漢語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從40年代開始發表的專題論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漢語指代詞》(江藍生補)代表了呂叔湘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方面的總體成就,不僅填補了白話語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論上的示範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後,呂叔湘先生親自主持和參與了許多重大語文活動和語文工作計劃的制訂。1955年在現代漢語規範學術會議上,他和羅常培先生聯名作了現代漢語規範問題的重要報告。1980年呂叔湘先生在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開幕式上作的《把我國語言科學推向前進》的學術報告中,提出要處理好中和外的關系、虛和實的關系、動和靜的關系、通和專的關系,為我國語言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呂叔湘先生治學態度十分嚴謹,他強調廣搜事例,歸納條理,反對摭拾新奇,遊談無根。呂叔湘先生壹生的論著,無論是長篇巨著,還是單篇短文,都是他所倡導的既務實又創新精神的良好體現。呂叔湘先生歷來重視語言實際的研究,總是從具體的語言材料出發,努力探索漢語的特點和規律;不僅註重對中國語言學傳統的繼承,而且積極借鑒和研究國外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重視語言的古今比較和中外對比,在更廣闊的視野裏不斷揭示漢語的規律。
呂叔湘先生重視語文教學,積極普及語文知識。1951年與朱德熙合作撰寫的《語法修辭講話》在《人民日報》上連載以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呂叔湘先生十分關註中學語文教學,他所提出的有關語文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視。1954年,呂叔湘先生參與了中華人民***和國第壹部憲法的起草工作。作為五屆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文獻研究室顧問,呂先生還對法律以及黨內文獻的文字內容提出若幹重要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