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文獻的記載“於越”和“於越”互見,“於”、“於”古通用
文獻記載“於越”者,如《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吳”。《逸周書·王會解》:成周之會“於越納”註曰:“於越,越也。”《竹書紀年》: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來賓。”註曰:“孫本於作於。”《路史·國名紀四》:“越,壹曰於越,處埤中,號無余。”
文獻記載“於越”者,如《淮南子·原道訓》:“於越生葛絺。”《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於越。”註曰:“孟康曰:‘於越,南方越名也。’師古曰:‘於,發語聲也。戎蠻之語則然。於越猶句吳耳。’”《漢書·地理誌》:“大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句吳。”註曰:“師古曰:‘句音鉤,夷族語之發聲也,亦猶越為於越也。’”《路史·國名紀四》:“於越,越之別。《漢書》、《荀子》、《呂覽》明作於。”
以上所引,可見古代文獻的記載,越國(或越族)之別稱,有“於越”,也有“於越”。即使如今本《竹書紀年》記為“於越”,但也有記為“於越”的版本,即“孫本於作於”。又,《路史》所載“於越”和“於越”並列,後人也明確考證“於越”即“於越”,如《竹書紀年集證》:“於越始封之君為無余,即《路史》所雲‘於越處埤中,號無余’者也。古‘於’、‘於’通,不得分為二國。”
二 權威辭書釋讀“於,於也”,“於、於古通用”,“於越即於越”,讀yú音
權威辭書如《康熙字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等以為“於,於也”,“於、於古通用”,“於越即於越”,其“於”或“於”讀yú音。
1.《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中國書店2010年版:
於1.yú助語辭。《朱傳》:於,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於。於、於古通用。2.yū與“迂”通。3.xū與“籲”通,嘆辭。
於1. yú語辭也。《博雅》:於,於也。按:《說文》於訓於也。蓋於、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於。2.wū《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疏:嘆辭也。
《康熙字典》說明古代“於”、“於”通用,而且在“於”、“於”通用時,皆讀yú音。
2.《辭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於1.yú。2.xū嘆詞,通“籲”。
於越地名。有兩說。1.《淮南子·原道》:“於越生葛絺。”《註》:“於,吳也。絺,細葛也。”2.《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於越。”《註》:“孟康曰:‘於越,南方越名也。’師古曰:‘於,發語聲也。’”
於1.wū。(1)古“烏”字。(2)贊嘆詞。2.yú。
於2越即春秋時越國。地在今浙江壹帶。
《辭源》將“於越”的“於”,直接註明讀yú音,不讀wū音。
3.《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
於1.[於]yú。2.yú。3.xū,通“籲”。4.yū通“迂”。
於越即“於越”。
於1.wū(1)古“烏”字。(2)嘆美聲。2.“於1”的異體字。3.yú作語助,無義。4.yū姓。
於越古族名。亦作於越。古代越人的壹支。分布在今浙江省境。
《辭海》說“於越”即“於越”。“於”是“於”的異體字。讀yú音。
4.《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於1[yú《廣韻》羽俱切,平虞,雲。]
於2[xū《字匯》休居切。]通“籲”。
於3[yū《集韻》邕俱切,平虞,影。] 通“迂”。
於越古族名。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