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請解釋幾個古代文學名詞1

請解釋幾個古代文學名詞1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問題描述:

1、詩莊詞媚

2、窮而後工

3、香草美人

4、緣情綺靡

5、不平則鳴

6、筆補造化

7、綺錯婉媚

這些名詞大致意思我倒是知道的,只是想各位大家能更確切地幫在下詳解壹下。

解析:

詩莊詞媚曲諧。”莊者,莊嚴也;媚者,婉媚也;諧者,詼諧(幽默)也。這是說詩、詞、曲有著不同的風格。大體而言,確實如此。因為詩多用於應制,而應制,則非莊不可;詞,多寫閨中韻事,而閨中韻事,則適於媚;曲,更接近民歌,宜於用詼諧的手法來表現。但詩、詞、曲皆各有多種功能,風格自然並非僅為壹種。詩,可莊,可媚,亦可諧。

詩作為言誌之作,主要表現作者對社會、時代、人生等重大事件的看法,其功用在於教化,壹般比較莊重嚴肅;詞作為詠情之作,主要表現作者個人生活上尤其是男女戀情的事件和感受,其功用在於娛樂,壹般比較嫵媚柔婉,這就是所謂的詩莊詞媚.最早提出這壹詞的是明代學者李東琪。

詩窮而後工”(陳琳藩)

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中說:“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於是人們總以為只有窮困潦倒的人才能寫出好詩來;換句話說,不是窮人就不是好詩人。連嶽麓書社出版的《古文觀止》也把這句話解釋為:“詩人愈是窮困,寫出來的詩愈是技巧高明。既然這樣,那麽就不是詩能夠使人窮困,原來是詩人窮困了,然後才能寫出技巧高明的詩。”

如果說,詩人壹定要窮困之後才有好詩;那麽我想:許多有誌於詩歌的人,都不願入詩歌之門,絕大多數的朋友還是會註重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其實“詩窮而後工”,這個觀點本身沒錯,只不過要把“窮”字解釋為“窮困”就不大好了。

《辭源》中,對於“窮”字的解釋有六種:壹曰終極,二曰止、盡,三曰困厄,四曰貧苦,五曰尋根究源,六曰古國名。;3f

歐陽修理工這篇序中,總***用了7個“窮”字。在我看來,沒有壹個可以解釋為“窮困”。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當了官還會貧困麽——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畢竟不至於貧困。梅聖俞的“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是因其豐才吝遇,當不上更大官。而“內有憂思感憤”,使其心誌受累到極點,而“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則“其興於怨刺”,“而這窮者之詩”,“寫人情之難言”——這就是好詩了。

“蓋愈窮則愈工”,是依據梅聖俞為例而提出來的,既然梅聖俞並不窮困,那麽這個“窮”字就不能再當成“窮困”。我想:把這個“窮”字理解成為“止、盡”,再加上壹層“尋根究源”,較為接近於歐陽修的本意。則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因窮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學術境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了,但無論怎麽說,這個“窮”字壹定不能解釋“貧困”。

上面已談了3個“窮”字,而歐陽修文中還有另外4個。“詩人少達而多窮”和“多出古窮人之辭也”,這2個“窮”字與“窮其心誌”的“窮”同壹種理解,文學作品強調人性價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古今同是壹理。“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這2個“窮”是尋根究源之解。這樣理解,全篇貫通起來,就能夠意思完整。

學詩的人多半是感情豐富,很多人在說及“詩窮而後工”,便顧影自憐,因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與梅聖俞相比,錯誤的以為就是該窮困才是詩人,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妨把這句話易成“詩富而後工”,同樣這個“富”字不能理解為金錢財富,而是“學富五車”的富。當然要達到學富五車沒在相當經濟基礎是辦不到的,沒有人民幣前提試問,有幾人能安心的讀書。但也不是說有了錢,就有了知識、能寫出好詩,還要有學習過程,還會遇上問題,讓人去尋根探源。這樣說“詩窮而後工”與“詩富而後工”是同壹個道理。

香草美人

屈原在《離騷》裏,以“香草”喻忠貞,以“美人”喻賢臣,以此自比品格和追求的高尚。

緣情綺靡

將“詩”“賦”明確分界。強調指出“緣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征。所謂“緣情”,就是指詩歌必須深刻、細微而又生動的抒 *** 感。這種思想發展了傳統的“詩言誌”的理論.

“不平則鳴”這個成語出於唐代文學家韓愈《送孟東野序》壹文。此文開宗明義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不平則鳴”是什麽意思呢?《現代漢語詞典》說是“對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憤慨”。《辭海》在解釋“不平則鳴”時,先引用了韓愈的原話之後說:“後指遇到不平的事,發出不滿的呼聲。”《辭源》的解釋也大同小異。這些辭書所解釋的只能說是“不平則鳴”壹詞的後起意義。在文學批評研究中,人們也往往以“不平則鳴”來闡釋詩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對於創作的積極作用。並且把它與“發憤著書”“窮而後工”作為同壹理論源流。這種闡釋是有壹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較全面準確地理解“不平則鳴”的原意。

筆補造化

筆墨可以彌補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筆墨的作用大,筆力高超。唐·李賀《高軒過》:“二十八宿羅胸中,元精耿耿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不贊元戎贊丞相,~裨鹽梅。(宋·楊萬裏《寄題周元吉湖北漕司誌功堂》)

綺錯婉媚

以華麗的詞藻表現婉轉嫵媚的情意為其本色.

歷史上形容上官儀的詩:“綺錯婉媚”。 “上官體”的特點: 1.比較重視詩的形成。 2.追求聲辭之美。 3.具有雍容典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