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姓
底[底,讀音作dǐ(ㄉㄧˇ)]
壹.姓氏淵源:
第壹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卿士尹吉甫,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毛詩崧高序鄭箋》中記載:“尹吉甫,周之卿士也。尹,官氏。”
著名姓氏學家王符在《潛夫論·誌氏姓》中記載:“尹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績,詩雲,‘尹氏太師,維周之底’也。‘底’今作‘氐’。鐸按:此蓋魯詩。氐、底古通,毛詩用借字。”
古代學者所述的“周之底”中的“底”,是指春秋時期西周王朝的氐山,即古蜀國湔氐山,今岷山。“尹氏太師,維周之底”,就是說尹吉甫壹直把周王朝的國境控制保障到西南邊境的岷山壹帶。
岷山,為東周王朝的西南邊境,是岷江、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龍江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介於川、甘邊境,南北逶迤五百多公裏,故有“千裏岷山”之說。甘肅境內為岷山北段,由花爾蓋山、光蓋山、叠山、古麻山等組成;四川境內為岷山中南段,有紅崗山、羊拱出、鷓鴣山、雪寶頂等,是岷山的主體部分,或認為龍門山和邛崍山是岷山余脈。岷山為強烈隆升的褶皺山地,山勢北段為北西向,南段轉為東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寶頂位於松潘縣城東二十余公裏,海拔5588米,是四川省境內著名山峰之壹。千裏岷山是古代蜀國的主要發祥地。
尹吉甫,是周宣王姬靜時期的執政卿士,對“宣王中興”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壹個重要人物,是西周奴隸制王朝的壹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和哲學家,他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則”之說,同為儒家和道家所提及,成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壹”思想的最初淵源和引用例證之壹。
尹吉甫的出身地,在歷史上有五種說法:壹說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壹說是西周封鉅人(今河北滄州南皮);壹說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遙),壹說是古蜀國江陽人(今四川瀘州石洞),壹說是古蜀國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
周宣王姬靜初年(公元前820年),輔弼周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伯虎等,其中的尹吉甫為朝政中樞的重臣。周宣王英明有道,“任賢使能”,使“周室赫然中興”,百姓安居樂業,這與尹吉甫輔佐的功勞分不開的。
周宣王五年六月(公元前823年4月),獫狁族遷居焦獲,進攻涇水北岸,危及東周,“宣王勵精求治,命吉甫北伐獫狁”。尹吉甫親率大軍反攻到太原,取得大勝,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主持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功績卓著,深得周宣王器重。據史籍《東周列國誌》記載:“宣王晚年病重彌留之際,召見老臣尹吉甫和召虎於榻前,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壹病不起!太子宮湟,年雖已長,性頗暗昧,卿等協力輔佐,勿替世業!’”周宣王逝世時,立其子周幽王,尹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謝世。
尹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還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漢》、《大雅·韓奕》等詩篇。他的詩歌主要是歌頌和贊美周宣王的功績,但對周宣王疏遠賢臣等過失,也作了善意批評。如在《大雅·烝民》中記載:“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則能補之”。又如在《大雅·嵩高》壹文中對周宣王含有諷意。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周宣王的“功與“過”,對其作了正確地評價。尹吉甫的詩對於歷代進步詩人影響較大。
說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的依據:是周宣王曾命詩人李孫賦《詩經·小雅·六月》曰:“戍車既安,如輕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蕁戍獫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言中興佐命之臣,炳炳麟集,而維武經文,內安外攘,舍吉甫更莫與竟,頌詩者心竊企慕焉。周室中興,蓋內史尹公勛居多”。在宋朝時期出土的尹吉甫珍貴遺物“兮甲盤”,也叫“兮伯吉父盤”,上銘文壹百三十三字,記述了吉甫征伐獫狁和征收南淮夷貢賦的事跡。尹吉甫死後,葬於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朝嘉靖間,知縣夏維寧為其專修壹坊,曰:“忠孝故裏”。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縣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鑲嵌東門城樓。清朝時期十堰地方誌《鄖陽府誌》中記載,說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歷史遺跡在。而清朝貢生張開隱也有詠房州青峰佳景雲:“記得房陵古號州,青峰更見景多幽。山為文峰巒環繞,寺有清泉水長流。同治年間仙佛在,尹公墓側斷碑留。”舒新城主編《辭海》中華書局1947年版載:“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業,進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歸。”到如今還有《詩經》中的詩句在湖北青峰山盛傳,青峰流域曾是賀龍元帥率領紅三軍到達的地方,民間傳說,賀龍對湖北青峰的尹吉甫也有耳聞。
說尹吉甫是西周封鉅人(今河北滄州南皮)的依據是:尹吉甫在滄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於河北滄州南皮縣城東三公裏處,現墓封土很小,墓碑現存於縣文保所。文武兼備,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賢臣,死後葬於此地。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尹吉甫是古蜀國江陽人(今四川瀘州石洞)的依據是:四川瀘州有尹吉甫撫琴臺遺址。山西個別地方的地方誌也記載說尹吉甫是四川瀘州人。而說古蜀國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與前說大致相同。
說尹吉甫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遙)的依據是:山西平遙古城有尹吉甫點將臺、墓和墓碑遺址。尹吉甫謝世後,就埋葬在這裏。他的墓冢坐北朝南,至今猶存。明朝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縣周之度於墓前豎了通碑,上書《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此碑曾壹度埋沒,1983年在墓南壹百米處出土後,才又重新豎立於原位。
如今,在湖北、河北、四川、山西四省,都留有尹吉甫的歷史記載和遺跡,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有歷史名望,都認為是各自地方的人,但沒有人爭論和從根本上論證尹吉甫的籍貫。
尹吉甫的名望在中國軍事和哲學、文化領域影響較大,孔子、老子對尹吉甫都比較推崇,但是近代以來尹吉甫的名氣倒確實沒有諸葛亮大,例如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陽,就曾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臥龍崗”何在而爭得不可開交,從市長、文化名人、官員、學者,到市井百姓,都爭的要打起架來,原因在於爭奪“名人文化資源”的經濟利益。但是湖北十堰、河北滄州、四川瀘州、山西平遙等,誰都沒有爭奪過“尹吉甫名人文化資源”。
尹吉甫“天生丞民,有物有則”的思想,曾為北京大學著名哲學大師、學者張岱年研究和考證過,他認為是孔子、老子時代之前的哲學家,是中國“天人合壹”思想最初起源。
如若尹吉甫確然出身於古蜀國湔氐山,則鑒於“氐、底古通”,底氏的來源就有明確出處了。古蜀國氐山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底氏、或氐氏,就在情理當中了。
據典籍《中國姓氏詞典》中記載:“西漢魯侯奚涓之母為底氏;唐寧州有底氏;明有甘肅巡撫底蘊。
第二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先民姓氏尾音,屬於以夷語讀音漢化為氏。
據《中國回族大辭典》中記載:底氏,回族姓氏之壹。
經中外史家研究,回族姓氏多源於阿拉伯人常用人名的譯音。如泉州歷史上因蒲姓回回就以阿拉伯人原名abll為姓氏,漢音為“蒲”。
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den”音,漢音單讀為“底”或“尼”,或渾讀為“底尼”,字義為“宗教信仰”。以先民姓氏尾音漢化為姓氏,是回族姓氏中重要的來源之壹。
回族底氏,便即源於先民姓氏尾音“底尼”,漢化為“底”,稱底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赫書氏部族將領禾速嘉·兀底,屬於以先族名字諧音漢化為氏,或避難改名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滿族赫書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壹,乃金國舊姓“和速嘉氏”,屬於以姓為氏。赫書氏部族世居葉赫、吉林烏拉,後多改為改漢字單姓為赫氏、書氏等。
在金國末期的諸多將領中,有位著名的總帥叫禾速嘉·兀底。金哀宗完顏·寧甲速執政時期,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盞·女魯歡晉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後被蒲察·官奴所殺,禾速嘉·兀底便代石盞·女魯歡為金國總帥。後發生了兵變,蒲察·官奴使二兵召禾速嘉·兀底,並說明自己是善意的,不會加害之。禾速嘉·兀底聽了很高興,便給那兩個傳信的使者各金十星,壹同去見蒲察·官奴。誰知這兩個小卒恐受金事泄,於路上幹脆將禾速嘉·兀底殺了。
不久的公元1234年,蒙古汗國拖雷聯宋攻金,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禾速嘉·兀底的子孫在分逃中有取其祖名字“兀底”的諧音漢字“底”為姓氏者,稱底氏,以避蒙宋聯軍所害。
二.遷徙分布:
底氏屬全國分布姓氏,散見各種地方誌和史跡。今中國的西北地區,河南省的商丘市,河北省的無極縣高頭村、談下村,康保縣蒙古旗桿村,槁城市的九門村,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湖南省湘系東地區等地,均有底氏漢、回兩族族人分布。
三.歷史名人:
底嘉慶:(公元1953~今),回族;陜西漢中人。著名集郵愛好者。
主集郵票郵品;兼集火花、煙標。
底 傑:(公元1956~今),回族;河北蒿城人。著名公安幹警,刑事技術專家。
高級工程師。
1986年畢業於河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現任張家口市刑事警察支隊支隊長,張家口市刑事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醫科大學兼任付教授。
二十余年來,參與指揮壹系列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先後領導組建張家口市刑事技術研究所,中國醫科大學法醫教學基地和法醫鑒定中心。
1992年與李克勤合作完成了BC25型痕跡比對測量儀的研制工作,同年獲河北省公安廳科學進步二等獎,申報國家專利,1993年獲公安部科學進步三等獎。
主要著述有《電視機爆炸壹例》、《兩種新型現場勘查檢驗新方法、新工具》、《發光粉顯現汗痕跡手印的探討》、《熒光粉末顯現手印方法及專用工具》等。
底建平:(公元1977~今),河北張家口人。目前在北京工作。
底瑞君:(公元1981~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報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