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靠什麽保障決策的科學性?

靠什麽保障決策的科學性?

其實,決策並沒有什麽神秘,離我們也並不遠,並不都是“官老爺”們的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所謂決策,就是“決定策略或者辦法”,我們每個人,壹生中會遇到無數需要決策的事情,升學、就業、談對象、結婚等等,甚至每天都會遇到需要自己決定的事情。那麽,我們靠什麽決策才能更科學?怎樣決策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讓黨的各項工作不走彎路?筆者以為,張春賢談到的幾點談到了點子上,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工作,都很有參考價值。

壹是靠積累。古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毛主席也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肚子裏“有貨”,出的主意自然會高明些。有的同誌看問題看不到本質,抓工作抓不到“點”,主要是因為積累不夠。所以說,要提高科學決策能力,非加強學習,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和政策水平不可。要有不斷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如果是黨政領導幹部,更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學習黨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政治、經濟、科技以及法律等壹系列知識,並將這些理論和知識逐步轉化為基本的思想理論素質,轉化為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指導工作的實際能力。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全、謀得準,在決策中以理性思考取代直觀判斷,以敏銳的視角取代習慣思維。

二要靠調研。科學的決策來自於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則來源於對客觀實際周密的掌握和了解。有些領導不調查、不研究,對上級指示理解得不深不透,對下面情況若明若暗,以致出現“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辦法多”的盲目決策;有的同誌下基層身到心未到,走馬觀花摸不到實情,出現輕率拍板的隨意決策。這些錯誤做法無疑會給黨的工作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科學決策必須強化調查研究這壹“謀事之道、成事之基”,在決策中先調查再議事,先知實情,再謀對策。要自覺深入到群眾中去,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多搞典型調查,解剖麻雀,獲取大量而翔實的第壹手材料,通過系統的歸納、整理、比較、論證,形成正確意見,從而使決策建立在堅實的客觀基礎之上。

三是靠民主。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說的就是發揚民主作用不可低估。有的領導喜歡搞“壹言堂”,搞“壹錘定音”,結果堵塞了言路,導致決策偏差,工作失誤。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怎麽發揚民主?我覺得張春賢書記講得也比較到位,那就是要“努力讓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就是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就是要盡可能多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對待異議、歧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只有這樣作出的決策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四靠機制。有些部門、單位在決策過程中,議事程序不規範,倉促開會,臨時動議;有的議事多議政少,研究決策重大問題前,該掌握的情況不掌握,需要弄清楚的問題不清楚;有的對有分歧意見的問題,事前不做個別醞釀和統壹思想的工作,動不動就采用舉手、投票等簡單表決的方式。這樣做,必然造成決策失誤。要懂得,必要的程序,是實施有效決策的可靠保證。所以,我們壹定要把規定要求搞明,把實際情況弄清,再來研究具體事情;當出現不同意見時,不要強行作決議,而應反復分析比較,***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以逐步達到議深、議透、議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