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湘菜小炒大全竅門

湘菜小炒大全竅門

湘菜小炒大全竅門

"小炒",估計廚師們應該再熟悉不過了,特別是湘菜廚師,大大小小湘菜館的菜譜裏,小炒菜都占據了不少的份額,如小炒肉、小炒仔雞、小炒黃牛肉、小炒排骨、小炒豬腳、小炒拆骨肉等,大行其道,幾乎無菜不"小炒"。

小炒菜因其快捷、味美、幹香濃郁、鍋氣十足的特點,俘獲了不少食客們的味蕾,可見"小炒"技術在眾多烹飪技法裏舉足輕重的地位。

毫無疑問,"小炒"技法對於現代湘菜來說,的確是所有烹調技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法之壹。那麽,究竟什麽是小炒?如何掌握好"小炒"技法?

下面筆者通過幾十余年學習的烹飪理論,和工作中的實踐經驗,來解秘"小炒"烹調技法,還請同行們及廚藝愛好者多多指正。

"小炒",其實是"炒"的烹調技法中分支之壹,很難在烹飪詞典中找到這兩個字,烹飪理論中只有對炒的定義:加熱時,將片、條、絲、丁、粒等小形食料在小油鍋中邊翻拌邊調味,直至食料變性入味、快速成熟的方法叫炒法。

但小炒並不等同於炒,炒包含了多種技法,其範圍較廣,如有生炒、熟炒、爆炒、滑炒、溜炒、軟炒、幹炒、濕炒等。而小炒是單壹技法,是在餐館酒樓中壹般使用小鍋小竈、小形食料、小份量、不焯水、不過油、不勾芡、不花俏,盡最大努力保持菜肴原汁原味、壹或兩次成菜的壹種民間烹飪法。

筆者認為,"小炒"菜肴在烹飪過程中,必須達到熱、快、幹、香的成菜效果,方能突出小炒菜的特點和風味,只有了解這幾個關鍵字的烹飪原理 ,才能基本達到"小炒"菜肴的要求。

"熱"

形容的是溫度高。眾所周知,溫度高低對菜肴的風味影響是非常大的,民間有"壹滾當三鮮"之說,湖南常德有"蒸缽爐子鼓嘎嘎、不願朝中當附馬"等諺語,還有"熱菜放涼百味消"等行業術語。

中國最著名的飲食研究機構,還曾經就對菜肴最佳入口溫度進行了專家論證,得出了57度為菜肴最佳入口溫度的結論,從科學角度詮釋了溫度高低對菜肴風味影響的重要性。

對小炒菜來說,操作過程中對溫度把控的要求更高,壹旦失控,就前功盡棄,所以必須要做到"鍋熱、火旺、勤煸炒”,使食料受熱均勻。用高溫烹制小炒菜,才能使烹制出的小炒菜肴"熱燙"而"爽口"。

"快"

形容的是速度。速度對小炒菜的影響亦非常之大,"鼎中之變、微妙微肖",任何菜肴在高溫的作用下,每壹分鐘、每壹秒鐘都將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菜肴的品質變化。

小炒菜烹制時,要善於用眼去仔細觀察食料在加熱過程中的微妙變化,用手適時調節爐竈的火力以控制火候,還要註意食料由生至熟過程中形態與色澤的變化,做到眼疾手快、壹氣呵成。

"幹"

指的是菜肴成品的幹濕度,其實與水份含量息息相關。

在炒菜過程中,食料經處理後的水是雙重的,既有食料組織細胞中所含的水份(壹般蔬菜原料水分含量達80%--90%,葷菜原料水份達40%--70%),又有食料經刀工處理後切面或洗滌後表面存在的水份,水份的含量多少,決定著菜肴的口感和味的滲透,水份多了,食料不熟且不能透味;水份少了,食料口感會發柴或焦糊,因此適量保持水份,對小炒菜來說至關重要。

在廚房裏,我們會經常看到廚師們在小炒葷菜類時,壹般都是旺火先將配料炒香入味後,再下腌制好的主料壹次成菜,讓部份多余的水份在高溫下迅速蒸發。

而在炒壹些瓜果菜時,則采用先紅鍋煸炒主料後,起鍋,再放食用油將配料炒香,然後下主料調味二次成菜,這實際上也是為了去掉部份多余的水份,使食料組織變軟,易於入味,成品菜肴才能達到幹香軟嫩的入口效果。

"香"

形容的是菜肴在加熱過程中,和成菜上桌後所散發出的特有香味。

小炒菜肴的香味既有來自於主料,也有來自於配料及調料。壹般來說,小炒菜在配料上是有講究的,使用蔥、姜、蒜、椒這些辛香配料較多,食用油使用量也較其它烹調技法略多。

因為小炒菜在烹制過程中,壹方面食用油中的脂類通過加熱後,會散發出的芳香味道;另壹方面,為避免火旺導致食料易粘鍋而產生糊味,同時還有蔥、姜、蒜、椒所產生的辛香味道,及食料與炒鍋摩擦接觸,而發生焦糖化反應產生的鍋氣,這些香味的結合,才會使小炒菜肴具有濃郁芳香的特點而誘人食欲。

當然,小炒技法只是浩瀚中國烹飪技術裏的壹滴水珠,不能以偏概全,不要以為掌握前面幾個特點就能做好"小炒"菜了,其實每壹道菜肴的烹制過程,都是壹個系統工程,壹環套壹環。

要完成壹個高品質的小炒菜,不但要熟諳"小炒"四大特點的技術原理,還要從食材選購、分檔取料、運輸保存、刀工處理、菜肴搭配及火候等方面進行把關,把每壹個環節、每壹個細節都控制好,才能真正把"小炒"菜肴烹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