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時間學習壹手知識,不是二手知識的課程。
得到APP在雙11有“滿200減40”的活動,原價1591.9元的,我只用1171.9元(省了420元)買了9門課。
目前總***購買了15門課程,有人會問: 買那麽多課程,不擔心學不過來嗎?
王小波曾講過壹個笑話:
市面上有很多課程需要1年,甚至幾年才能學會,但都被“嚼“成1小時,或每天學5分鐘的“精品課”。
的確,“口香糖”能幫助我們鎮定。但到了實際的“戰場”,這些口香糖就不攻而破 —— 就會是:學了那麽多課程,為什麽還是不會用?
“嚼過的口香糖”是 二手知識,甚至三手,四手知識,不值得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
我們要花時間學習的是 “知識的源頭”,書籍,文獻,壹手的知識 。
但為什麽我還要在得到APP買那麽多課程呢?
2. ?
學課程不為知識,找答案,而是思考方式。
“學習”不難,難在思考,難在應用。
吳軍老師提到過,MIT學生選課都有壹個***識 —— 看哪個老師的教學方式。而不是看哪個老師給分高,哪門課容易,或者哪門課有用。
在學校上的課程,包括專業課,大部分在畢業後幾乎用不著。所以在學校要 專註學習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授課內容 。
忍不住要贊嘆吳軍老師的淵博,是名副其實的通才和跨界能人。作為家長的人,非常喜歡他講教育。聽了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第3季,我就馬上把第壹季第二季放入購物車,等著優惠。就是為了學習他的思考方式。
吳軍老師說過壹個美國學區委員會對壹個騷擾威脅的男生進行處罰的例子。
有人問,這樣的處罰太重了吧?這個男孩沒有動手,應該不會很壞,這樣做,不會讓孩子變壞嗎?
吳軍老師就表達了自己對什麽情況需要較真按原則辦事,什麽情況可以講道理。
然後他還說了為什麽這樣的處罰並不會讓孩子變壞,吳軍老師用“概率”來解釋“實施處罰”和“從此學壞”的因果關系和相關性。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下次我們遇到問題,都會想到吳軍老師的思考方式。
比如,遲到就罰錢,是不是就會降低員工的積極性呢?提高了標準,會不會導出員工流失呢?吳軍老師的方法就能用上了。
下個問題就是,買了那麽多課程,怎麽快速學完呢?
3.?
#學 完課程不是目標,用好課程才是。
我這裏的“用好課程”,不是說如何把課程學好,而是指 通過搜索來獲得課程的精華為自己所用 。
我們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課程太多,我們不能追著課程去學。就像壹部詞典,我們不可能把所有詞都學完,平時碎片時間可以翻壹翻,有不懂的詞才去查詞典。
舉個例子,我在讀《蘇菲的世界》時,不明白“經驗主義”這個概念。
我就看看《得到》裏的老師們和學員是怎麽說的。我找到了吳軍老師對經驗主義的解答,還有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比較。我也可以看到“錦囊”裏的部分內容,別人寫的筆記 。
比起百度上找到的信息,得到APP上的會讓妳更有“安全感”。因為妳知道課程都是權威的,可靠的人寫的。可能他們不壹定都是對的,但在課程中都會提供論據,數據,讓妳更好地判斷。
得到APP的搜索功能還能 讓妳搜索全部內容,不管是不是有付費。比如付費課程,付費電子書,付費錦囊,都是全文搜索 。妳可以“窺視”付費內容的部分文字,學習其它老師的看法。
若真的很喜歡,還可以免費試聽,試讀。但試聽試讀有數量限制,在後面會告訴大家,如何免費看到付費課程中妳想要的內容。
4.
#課程的價值不是本身的內容,是人與人的討論。
妳看,壹個咖啡館,在不同的人眼裏,能有那麽大的差別。
柏拉圖說, 教育是通過“討論”驗證我們的經驗 。
討論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討論也不是只與自己想法壹致的人討論。
反倒是,我們要去聽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不壹致的人討論。這樣就會促使自己反思,甚至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麽離譜。
得到APP是壹個非常好的“討論”平臺。可能妳有壹個知識點不是很理解,在課程的留言處妳總能找到很多高手的詮釋。
可能妳壹直以為某壹件事情是A,然後妳在留言處發現壹件事居然會有B,C,D,E的理解。
所以,課程買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互動,人與人的思想碰撞,討論讓我們可以從各個維度學習課程,甚至認識自己。
5.
#免費榨取“得到APP”的知識寶庫,包括付費的。
我還想再補充壹個搜索技巧 —— ? 免費看付費課程內容,不占用免費試額度。
剛才講到得到APP,不管是否已付費,都支持全文搜索。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免費看付費課程的節選內容。
比如我在學習“向上管理”。我就搜索“如何向上管理 ”,然後切換到“課程內容”的搜索頁面。
第壹個結果是我未訂閱的付費課程。
這樣我們先記住其中的關鍵句子,“想要向上管理 ,需要記住三點”(盡量壹句話,搜索結果更準確)。
然後再搜索這個句子,切換到“筆記”頁面。
Tada!這樣就能看到原文了~
然後再順瓜摸藤,點擊這個學員頭像,看看他的其它筆記。
這樣也可以不需要先買課程,但又能獲得課程裏的精華,看到別人的筆記。
註意,找到筆記後,不要點課程進去看,這樣就消耗這門課程的壹次試聽機會。留給後面有需要再用吧。
6.
#按自己需要選擇付費課程。
我是按自己的問題來選擇課程。
現在,我在讀這個書單: 記錄壹個轉折點 - 更新書單 。所以我就在得到APP購買了相關的課程,比如,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武誌紅的心理學課,施展的中國史綱等。就像有人幫我解答書的疑點,還有很多人和我壹起讀書。
還有和工作相關的,寧向東的管理課,梁寧的產品思維,跟阿那亞學服務客戶等。
還有和育兒相關的,Dr. 魏的家庭教育寶典。
有的課程是無腦買。
有的課程就會做調查:
?-?看知乎的討論(說得太好或太差的都不參考)
?- 課程的評語
?- 學員的筆記
?- 課程的“周年”專題
?- 在“啟發俱樂部”搜索羅振宇老師的介紹(當然,他的推銷能力是壹流的,差點就買了“小學生家長必修課”。我孩子還上中班呢。)
?-?在“啟發俱樂部”找課程的免費放送來聽聽實際的課程是怎麽樣的。
?- 確實有興趣了,再去用每門課程的5次免費試聽,看看學員的討論氣氛。
?-?最後,復盤為什麽我要買這個課程。
若我的方法適合妳,妳也想買課程,建議等大活動,或使用得到APP給的獎勵,比如每天簽到,發筆記,搜索(對啊,居然搜索也有獎勵)等。
優惠券沒到50元我就不買課程。
妳想問有沒有好友推薦送優惠券,有的。但我不推薦,因為只能獲得20元優惠券,還有限制。還是多搜索,多發筆記,多評價,每天簽到吧,獲得的優惠券更多。
7.
最後總結:
改變壹下說法,課程是拿來用的,不是學的,面對遍地的信息,隨手可得的知識,或許妳的焦慮感會減少。
?
推薦閱讀
時間管理 — 要事第壹
每天專註讀書1小時的方法
?
寫於:2021年11月16日
By @向上的塔皮
自律 | 閱讀 | 手賬 | 時間管理 | 個人成長 | 不焦慮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