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怎樣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考試不緊張?

怎樣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考試不緊張?

怎樣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考試不緊張?

放松心情 考試只是壹個檢測知識的掌握程度.

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自己進行壹下壹些持久性的體力鍛煉,學習著形成壹定的生活習慣並去堅持。

接觸各方面的人和他們打交道,從而得到心靈鍛煉的機會。

要慢慢在生活中體會萬物平衡的道理,別老往偏激的方向想事情。

遇事決策要想到兩面性,對人也要看好和不好的壹面。

然後平伏地思考自己的對錯和自己的價值。

教師怎樣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教師心理素質的各種成分可具體分為:

1、教師角色認知

教師角色認知是指教師個人對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範的認識以及對教師職業與社會其他職業的關系的認識。對於教師來說,只有清楚的角色認知才能在社會情境中找準定位,恰當行事,做到與現實保持壹致,達到良好的角色適應。

2、教師角色體驗

教師角色體驗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社會及家長、學校學生和同伴教師的評價與期待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這裏壹方面包括教師情緒的自覺能力,即教師對自己情緒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並能夠進行有效的控制。另壹方面,還包括教師對他人情緒的覺察能力。

3、教師角色期待

教師角色期待是教師依據壹定的社會規範對自己角色行為的看法和期望。壹是自我期待,個人對自己教師行為及其發展的期望;二是社會期待,是社會上他人對教師個體角色行為的看法、評價和期望。

4、教師自身品格

如果把教師看成學生的楷模,則更註重於對教師人品上的角色規範。譬如,深化師德建設,做誠信教師,這就要求教師道德高尚、誠實守信為人師表、公正善良、嚴於律已、寬以待人等角色特征。

5、教師自我意識

教師自我意識主要指教師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態度。它與教師品格壹樣,並不是個別心理機能的體現,而是個體心理活動綜合機能的表現。同時,自我意識還是教師人格形成的基礎,它蘊涵著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構成了教師心理素質表現形式的主體。

怎樣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壹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因為現代社會對有關心理的問題越來越關註。壹說到心理素質,很多人頭腦中的第壹反應就是:心理素質好的人,不害怕在人前講話,遇到突發事件能淡定自若;出現在報紙、網絡上的走上絕路的人都是心理素質不好的人……是的,這些理解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理解也是較為片面的。因為,心 理素質的內容還有很多。 那麽,什麽是心理素質呢?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從外在獲得的 *** 內化成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質。可以說,壹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心理素質不僅包括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情緒穩定、意誌堅強,心理素質還包括認識過程和個性等內容。比如,在認識過程方面,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有的人思維活躍,有的人思維遲滯;有的人想象力豐富,有的人想象力貧乏。在情緒情感方面,有的人情緒穩定,遇事沈著;有的人情緒不穩定,遇事慌張。在意誌方面,有的人有自己的目的打算,有的人則盲目從眾;有的人在行動中堅韌不拔,有的人則很動搖;有的人有良好的自制力,有的人很沖動。這些都表現了我們的心理素質。 根據心理學中常用的知、情、意和個性的分類,我們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也可以從相應的幾點來考慮。 提高認知的水平 可以說,在紛繁復雜的心理問題中,認知的正確與否、積極與否是關鍵。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主要需要大家壹方面了解心理學常識,能正確對待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壹些容易導致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從而減少心理疾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另壹方面,要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積極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這兩個方面可以說是不同的水平,前者是壹個基本的水平,後者是壹個較高的水平。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壹些心理學的常識。如心理學是什麽、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等基本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通過壹些心理學教材和心理學的通俗讀物來了解。 舉壹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人壹說起心理學,就會說:心理學嘛,不就是給人做心理咨詢嗎?就是電視上《相約星期六》之類的節目所呈現的那些內容。這些是大家對心理學的誤解或是了解不全。我們如果了解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就會發現,心理學不只是做心理咨詢,心理學有其具體的研究領域,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心理學的基礎理論領域主要是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的壹般規律的心理學分支,主要有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 心理學的應用領域主要是以應用為研究目的的心理學分支,主要有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等。 以上學科的含義,大多我們都可以顧名思義。從心理學包括這麽多的分支學科來看,如果我們堅持認為心理學只是給人做做心理咨詢,那麽,我們的認識顯然是片面和狹隘了。 其次,正確的自我意識是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前提。可以說,認識自我,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體現,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我們中間很多人所存在的問題,其實是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問題。他們表現得要麽過度地否定自我、盲目從眾,要麽過度地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所以,擺在大家面前的壹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 1.認識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Jone)和哈裏(Harry)提出的關於人自我認知的窗口理論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個部分:即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我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如果可以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我,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觀。所以,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對自己持壹種開放的心態,敢於在人前展示自我,敢於與人分享內心的秘密,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壹步。 2.悅納自我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認同,認為自己皮膚不夠白、眼睛不夠大、個子不夠高、身材不夠好……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理自我都不能夠認同,我們又如何能有壹顆認同他人的心呢? 請站在鏡子前,發現自己獨特的優點:雖然我的皮膚不夠白,但它很光滑;雖然我的眼睛不夠大,但我的五官很協調;雖然我的個子不夠高,但我的身體很好;雖然我的身材不夠好,但是很健康……請學著接受自己,學著對自己說:“我就是我,我是獨壹無二的我,我喜歡我。” 希望我們都能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壹切:好的和壞的、成功的和失敗的。我們既要接納自己的優點,也要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特別是,如果那些缺點和不足是不可改變的,我們更要視其為自己的壹部分。如果我天生肥胖,我就不能痛恨肥胖,要認為肥胖也有其風韻;如果我天生視力有缺陷,就要認同佩戴眼鏡的方式;如果我天生內向,就要認同內向也有其優勢。只有認同了自己、接納了自己,我們才可能對生活充滿信心和熱情。 3.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並非對自我不夠完善的地方就聽之任之。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夠完善的地方時,我們就可以積極地加以改變。因為每個人需要完善的地方不同,以下,我僅以克服自卑、樹立信心為例。 首先,最重要的壹點,就是目光長遠壹些,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小事。妳會發現,天地是那麽的寬廣;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友好的人,有很多值得去參與的事情。這樣,小小的自卑也就淡然了。 其次,妳要明確:對妳所自卑的內容,其實是妳自己的想象,也許周圍的人根本就沒有註意到。如果妳因為稍微有些胖而自卑,妳可以放眼望去,比妳胖的人多的是,特別是在外國,肥胖的人比比皆是。認識之後,對肥胖,妳就可以通過鍛煉身體等方式而積極加以改善。 再次,我們要多多與人交流、多多參加實踐。這是壹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如果,妳能在集體活動中,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積極地參與,妳會發現,以前自卑的自己其實也可以挺開放的,妳就可以收獲滿滿的自信了。更具體地,妳可以為自己列出壹些近期加以實施的行動,如主動大聲地與人打招呼、微笑、練習當眾發言等。 另外,如果妳能閱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壹書,在文字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漸漸認同自我。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高興的事情而開懷大笑,會因為悲傷的事情而黯然神傷。的確,情緒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當我們情緒高漲時,似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當我們情緒低落時,似乎任何東西都在和自己作對。這些情緒,我們每壹個人都有體驗。情緒,就像是我們心靈的晴雨表。但是,我們怎樣讓自己保持健康的情緒,經常快樂;而當不良情緒出現時,能從容面對,有效調整呢?以下介紹壹些常用的方法: 1.積極歸因 情緒的產生與人的認識有直接關系。正確地歸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改變錯誤觀念,是克服不良情緒的關鍵。首先,我們要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自己是因為什麽事情而生氣了,覺得無助了?其次,認清這件事情,並找出其原因。例如,我傷心了,是因為這次考試沒有考好。我為什麽會沒考好?是因為考試前沒有認真復習,還是因為我本身缺乏能力?我會建議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認識到考試沒考好,是因為沒有復習好的緣故。只要下壹次認真復習,就肯定能考好。 2.宣泄 宣泄的方法很多。具體來說,有傾訴。培根的名言:“把快樂告訴壹個朋友,將得到兩份快樂;把憂愁向壹個朋友述說,則只剩下半個憂愁。”哭泣,哭是自我心理保護的壹種措施,它可以釋放不良情緒產生的能量,調節機體的平衡。較為劇烈的運動,跑步、打球等體育活動對改變不良情緒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發泄,如跑到無人的地方去大喊、大叫;把導致不良情緒的人和事寫在紙上,毫不掩飾地寫,痛快淋漓地寫,寫完之後壹撕了之等。要註意的是,合理發泄不等於放縱、任性、胡鬧,如果不分時間、場合、地點隨意發泄,不僅不能調控不良情緒,還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3.註意轉移 就是把註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做壹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或活動。比如,通過遊戲、看電影、散步等有意義的活動,使自己從消極情緒中解脫開來,從而激發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 上述之外,還有自我安慰、積極的自我暗示、學會放松等方法。 另外,我們在日常還需要註意培養健康的情緒:要正確看待人生和社會,要學會適應環境,恰當安排自己的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樂觀。要學習別人健康的情緒反應,以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情緒。要廣交朋友,參加有益的活動。 總之,讓我們心靈的晴雨表中多壹點陽光,少壹點陰沈。 培養頑強的意誌力、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 意誌是指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的品質包括:自覺性,即指壹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能認識行動的社會意義,並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於社會的要求的品質。果斷性,即善於明辨是非、抓住時機、迅速而又合理地采取決定,並實現之的品質。堅韌性,即對行動目的的堅持性,能在行動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品質。自制力,即在意誌行動中能夠自覺、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動作和言語方面的品質。以上四種品質中,後面兩種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對意誌的理解,但前面兩種品質則似乎很少有人註意。優良的意誌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意誌品質的培養是壹個值得大家重視的話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壹下:自己所缺乏的意誌品質是什麽?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哪方面的意誌品質?然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而在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對挫折有壹個正確的認識是壹個重要的方面。因為,挫折本身並不是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釋、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恰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恰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所以,應對挫折時,關鍵是要有合理的認知。我們要認識到:挫折具有兩面性,既具有給人打擊,使人痛苦的消極壹面,也具有使人奮進、成熟,從中得到鍛煉的積極壹面。有時候,挫折也是壹種財富。 優化自己的個性 我們應當自問:妳對自己的個性知曉多少?什麽是個性?如果妳說“那個人很有個性”,此“個性”多是指性格、脾氣。而心理學中個性壹詞的涵義可要寬泛許多。目前得到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是《心理學大詞典》中的定義:“個性,也可稱人格。指壹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壹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具體來說:個性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個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近幾年出了壹套“明心書坊”,其中,有我翻譯的《內向者優勢》和《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內向者優勢》壹書可以引導妳思考自己的內向和外向性格。由於社會文化對外向性格的偏愛,以及心理學發展中的壹些問題,如弗洛伊德(Freud)在寫作自戀方面的文章時,將內向用做消極的概念,其廣泛的影響使人們對內向形成了錯誤的觀念,所以性格內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壹個較為貶義的詞匯,許多人羞於承認或面對自己內向的性格。在社會生活中,許多人因為不能接納自我“內向的性格”而衍生出諸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而《內向者優勢》壹書提出:“性格內向沒有什麽問題”,“性格內向是值得慶賀的事情。”該書從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主要差別著手,用大量事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性格內向的種種優勢和隱藏的潛力,並列出了許多性格內向的著名人物,如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發明家愛迪生、軟件業領軍人物蓋茨等。想想這些著名的人物,妳是否對性格內向開始認同?另外,這本書末尾的兩章“發展您的天性”和“外傾:將您的光芒灑向四方”介紹了很多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則在對完美主義這個話題的討論上引人深思。在臨床心理學領域,由於追求完美所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使人們深感完美主義的危害性,完美主義已經妨礙了人們感受快樂的能力。妳是否也是壹個追求完美的人呢?《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主要介紹了完美主義的社會文化背景、表現、來源,有助於改變完美主義傾向的壹系列身、心鍛煉技術,並從家庭、工作、人際關系等方面分別展開,探討了完美主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加以改變的方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準確地評價自己的性格,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即,了解自己是壹個什麽性格的人,自己的性格具備哪些長處,哪些短處,並作出符合實際的自我設計和自我選擇,從而優化自己的個性

怎麽才能培養好的心理素質?~比如處事冷靜不緊張~?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較好的運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對工作、學習和生活感到樂趣,並成為繼續工作和學習的動力; 2、搞好人際關系,樂於與人交往,待人接物能持正確的態度,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賴,讓自己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3、對自己能有壹個正確的評價,也就是自我認識,平時不自卑,不驕橫; 4、有壹定的理想和追求。如生活理想和工作理想等等,並為實現這些理想而勤奮努力。

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前,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註。尤其是小學生,由於心裏的承受能力弱,很容易在碰到升學、就業,乃至學校、家庭中不如意的事情時產生心理障礙。然而,由於以往的教育比較註重學生智力和應試能力的培養,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提高,致使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差的學生抗挫能力弱化,性格優柔寡斷,缺少見解和果斷的處事能力,依賴性強,應變能力差。這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壹旦碰到困難,就灰心喪氣,背上沈重的精神枷鎖,有的惶惶不可終日,產生逆反心理;有的離家出走,嚴重者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些現象,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學生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加強青少年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是我們責無旁貸、迫在眉睫的任務。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呢? 壹、保護自尊心 自尊心理,是壹種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愛、自我尊重,並希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心理情感。它是壹種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心理現象。自尊心人皆有之,而兒童的自尊心又最嬌嫩最敏感,最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必須註重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要力求做到:壹、增強愛生情感,沒有期望,沒有受的教育,自 然是可能造就出自暴自棄的學生。二、要善於體察學生的心理,正確對待孩子自尊心的表露。三、尊重人格,提倡、平等,做到精誠、細心。四、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對後進生紀律特差生等,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會到別人對他的尊重和理解。 二、樹立自信心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壹步,有了信心才會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學習中,有了信心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壹要講實事求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時,已經開始認識自己,同時也十分註意別人特別是教師、家長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教師要幫助學生自身的長處和短處,看到長處但不自負,認識短處決不自卑。特別是當學生遭受挫折和失敗時,要耐心幫助他們尋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教他們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二要敢幹放手,充分信任學生。凡是學生自己能做或主動要求做的事,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動腦,給學生施展才能的機會,學生們往往做得比我們預料的要好得多。 三、激發自強心 上進心是個人追求不斷進步的積極心理狀態,是前進的動力。激發上進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壹、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競爭意識。有高度榮譽感和強烈的競爭意識的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出色,而正是這種願望促使他們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二、教育學生正確對等表揚和批評。上進心強的學生總希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有的學生聽到表揚後,就得意洋洋起來,以為自己什麽都好。有的學生最不愛聽批評,受到批評後不是產生抵觸情緒就是灰心喪氣。這些現象都是學生心理不成熟的體現。作為老師,我們要教育學生把別人表揚的話當作鞭策,當作新的起點。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是忠告和幫助,要從錯誤中吸取知識,要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 四、培養自立心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和創造能力,而這又是以學生的思考和解決的能力為基礎。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潛能。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敢於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要教育學生正視困難,不怕困難,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學生自己跨越障礙,吃些苦頭,絞盡腦汁,在自我調整,自我適應,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真知,使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立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五、充分發揮家庭與學校的以及社會的作用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壹任老師,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創造壹個和睦、、寬松的家庭環境,以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壹旦發現他(她)的優勢,就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使孩子增強自信心,激發進取心;同時,也要認識到孩子存在的弱點、缺點,幫助他(她)不斷克服缺點,磨礪自己的意誌力。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廣大教師應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責任,在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同時,要結合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強等良好心理素質。社會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大課堂,應多讓學生到社會實踐中磨練,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總之,只有充分發揮家校和社會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1世紀最大的財富是人才,而壹流的人才必須具有壹流的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秀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這壹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成了人們不斷的追求。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因此,切實加強和作好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重視和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 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是兒童健康心理的體現,又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從以上四心入手,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就壹定能培養起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