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徒刀切,平豪,定。〕
亦作“ 涭2 ”。“ 濤1 ”的繁體字。
1.大波浪。 漢 王充 《論衡·書虛》:“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 晉 郭璞 《江賦》:“激逸勢以前驅,乃鼓怒而作濤。” 宋 蘇軾 《十八大阿羅漢頌》:“第五尊者,臨淵濤抱膝而坐,神女山水中,蠻奴受其書。”2.波濤壹樣的聲音。 明 王世貞 《遊虞山拂水巖》詩:“風巗畫激諸天雨,陰壑寒生萬樹濤。” 清 徐釚 《遊鼓山記》:“須臾,大雨傾註,聽松濤聲與澗泉聲相亂,心寒股栗。”3.用同“ 淘 ”。淘洗。《詩·大雅·生民》“釋之叟叟” 唐 陸德明 釋文:“叟,所留反,字又作溲,濤米聲也。”
濤2 〔cháo ㄔㄠˊ〕
〔《集韻》陳留切,平尤,澄。〕
通“ 潮1 ”。“ 濤2 ”的繁體字。
潮汐。
濤3 〔dào ㄉㄠˋ〕
〔《集韻》大到切,去號,定。〕
通“ 燾1 ”。“ 濤3 ”的繁體字。
覆蓋。《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周公 盛, 魯公 燾” 唐 陸德明 釋文:“壹本作‘濤’。”
濤波大波,波濤。《文選·班固<答賓戲>》:“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也。” 李善 註引 如淳 曰:“潮水之激者為濤波。”《藝文類聚》卷八引 晉 庾闡 《涉江賦》:“遡晨風而遙邁,乘濤波而容與。” 唐 李白 《發白馬》詩:“簫鼓聒川嶽,滄溟湧濤波。”
濤頭浪濤前端。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幹,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
濤2頭潮頭。濤,通“ 潮 ”。 宋 範仲淹 《和運使舍人觀潮》:“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 宋 陸遊 《觀潮》詩:“忽看千尺湧濤頭,頗動老子乘桴興。”
濤濤形容大水滾滾奔流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壹:“濤濤金汁出天涯,滾滾銀波通海窪。” 楊沫 《鄉思的朝與暮》:“ 屈原 --我生平最景仰的偉大詩人,他忽然拂動長袖,披散著頭發,神態莊嚴激憤地屹立在濤濤江畔。”
濤瀨波濤與急流。《漢書·揚雄傳上》:“終回復於舊都兮,何必 湘 淵與濤瀨!” 宋 蘇軾 《戲作放魚》詩:“但愁數罟損鱗鬣,未信長堤隔濤瀨。”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李靖》:“時秋潦,濤瀨漲惡。”
濤瀧急流大波。《新唐書·韓愈傳》:“濤瀧壯猛,難計期程。” 清 朱琦 《關將軍挽歌》:“濤瀧阻絕八萬裏,彼虜深入孤無援。”
濤瀾波瀾,大浪。 唐 李白 《贈華州王司士》詩:“ 淮水 不絕濤瀾高,盛德未泯生英髦。”壹本作“ 波瀾 ”。 宋 蘇軾 《送曹輔赴閩漕》詩:“ 曹子 本儒俠,筆勢翻濤瀾。” 宋 陸遊 《上辛給事書》:“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聲,江海之濤瀾,虎豹之炳蔚。”
——《漢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