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當讀zhuī,
那麽就我所見,個中原由大概是“椎”與“錐”在現代語文中,兩者做錐子講時可以相通,而束發而冠也類似錐形,所以就有了“椎(zhuī)髻”(即發髻盤結於頭頂)的理解。另外,“椎子”壹詞,在古代或指尖頭的鉆子,或指壹種紡織工具(類似於梭子),從這些形態上看,也相近於錐形。正因為這個緣故,常有人把“椎髻”誤解為“錐狀”之髻。
而所謂“椎”(chuí),乃是壹種捶擊具,即錘。例如:
《戰國策"秦策》: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聊齋誌異"鐵布衫法》:沙回子得鐵布衫大力法,駢其指力斫之,可斷牛項;橫搠之,可洞牛腹。曾在仇公子彭三家,懸木於空,遣兩健仆極力撐去,猛反之,沙裸腹受木,砰然壹聲,木去遠矣。又出其勢即石上,以木椎力擊之,無少損。但畏刀耳。
類似的材料在古代文獻裏數不勝數。從中可以看出,椎(chuí)這稱謂沿用時間很長(實際上今天也還是在這麽用,跟錘相通),質地不壹,有木頭的,有金屬的,總之,椎(chuí),或者說錘,其基本形態即是有頭有柄,古今亦然,盡管細節會有很多變化。
若要弄清楚“椎”的讀音,應該從“椎髻”這個發型的形狀上去看。也就是說,只要弄清楚是錐形的髻還是錘形的髻即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