笊籬。
拼音:zhào lí。
笊籬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壹樣,有眼兒,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
主要用於撈餃子、撈面等等。材質有竹編的、金屬的(舊時有用黃銅、鋁等金屬打造,當前多用鐵和不銹鋼制成)。福建農村用的笊籬都用毛竹編成,用於打撈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飯,然後裝到飯甑中蒸煮。笊籬把手也用毛竹片而制成,長約三尺。
擴展資料:
笊籬目的:
壹種做飯用的工具,像漏勺壹樣,有眼兒。主要實現烹飪過程中撈的動作,達到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的目的,即達到過濾、篩分、漓水(或者說漓液)的目的,跟漏勺的作用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用途。主要用於撈餃子、撈等等。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用金屬絲、竹篾或柳條等制成的能漏水的用具,有長柄,用來撈東西。
四會江谷鎮三合村的陳觀新告訴記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三合村人鐵絲編織炸厘的手藝在佛山“偷師”而來,如今,國內手工編織的炸厘有八成出自四會江谷鎮,全鎮壹年的銷售量達壹千五百萬只,並暢銷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佛山炸厘如今多數出口歐洲、北美地區等質量要求較高的國家。
百度百科-笊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