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詡(生卒年不詳):字升卿,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東漢名將。
安帝時期為朝歌(今河南湯 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拜尚書仆射。
虞翻(164—233):字仲翔,會稽餘姚人,三屆時期吳國學者、官員。本為會稽太守王朗的部下功曹, 後投奔孫策。
自此在東吳為官。其在經學方面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唐代詩人,淩煙閣二十四功 臣之壹。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虞允文(1110—II74):字彬父,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眉山市仁壽縣)人,紹興進士。 紹興三十年 出使金國,見金人大舉運糧造船,歸來後上書朝廷,請求加強防禦。
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采石(今安徽當 塗境內),當時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將完顏亮正率軍渡江,其毅然督戰,大破金軍Q紹興三十二年, 其任川陜宣諭使,與吳璘***謀進取,收復陜西數處州郡。 乾道五年拜官為相,死後賜謚忠肅。
二、歷史上姓虞的名人有誰虞舜, 虞 經:東漢史官,武平人。
為郡縣吏。 虞翻:三國時候吳國的學士,從小愛讀書有才氣,但多次被請去做官都拒絕。
又愛直言議論政事,因此還坐過牢。年老時講學,聽講的人數以百計。
虞朗:清代女畫家,金壇人。自號冰壺女史。
喜歡畫墨蘭,著作有《桃源春泛圖小影》。 虞卿:戰國時趙國上卿,遊說趙孝成王,第壹次見趙王時趙王賜給他壹些黃金和壹雙白璧,第二次見的時候趙王就拜他為趙國上卿了,於是他號虞卿。
因為評論國家的得失,積累了八篇文章,合起來稱為《虞氏春秋》虞仲文:金代宰相。字質夫,寧遠人,進士。
擅長繪畫,為官清廉。虞黃昊:清代詩人。
字景明,錢塘人。康熙舉人。
自幼聰明,十歲的時候就能做詩,後來壹直因為詩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壹。
虞姬,項羽寵姬。秦末虞地(今江蘇吳縣)人,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
虞姬愛慕項羽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旋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
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
虞初,西漢方士。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武帝時,任侍郎,稱“黃車使者”。
太初時西攻大宛,曾與丁夫人等以方祠詛咒匈奴和大宛。《漢書·藝文誌》小說家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今佚。
顏師古註引應劭曰:“其書以《周書》為本。”後世常以其名作為筆記小說的代稱,虞初被稱為小說家之祖。
虞詡,東漢臣。武平(今河南鹿邑南北)人,字升卿。
幼通《尚書》,孝養祖母。安帝時,為朝歌(今河南淇縣)長,盜賊斂跡,遷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太守,赴任,招還流亡,開通水運,戶口大增。
時羌人為患,遮道於陳倉(今陜西寶雞),詡以增竈之計破之。順帝時,為司隸校尉,劾罷中常侍張防。
以勇於刺舉,觸犯權貴,曾九受譴責,三遭刑罰。後官至尚書令。
虞翻(164-233),三國吳經學家。字仲翔,會稽余姚(今屬浙江)人。
初事王郎及孫策,皆為功曹,後舉茂才,出為富春長。曹操辭不就,孫權以為騎都尉,數犯顏諫爭,多見謗毀,坐徙丹陽(今屬江蘇)、涇縣(今屬安徽),後又以過失,徙交州(今屬越南河內),在交十余年卒。
翻少好學,有高氣,精於《易》,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有《易註》,又為《老子》、《國語》、《論語》訓詁,已佚。虞喜(281-356),東晉天文學家。
字仲寧,會稽余姚(今屬浙江)人。少博學,朝廷屢征,固辭不仕。
鉆研天文歷算,多所成就。成帝鹹康年間(335-342),根據宣夜說著《安天論》,主張天高無窮,在上常安不動,日月星辰各自運行。
成帝鹹和五年(330),通過對冬至恒星的中天觀測,獨立發現歲差,從而得出“天為天,歲為歲”的結論,即太陽周年視運動壹周天,並非就是冬至壹周歲。由於冬至點西移,太陽從當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並不回到原來在恒星間的位置。
這壹發現是中國天文歷法史上的壹大成就,為後世制訂精確歷法創造了條件。虞世基(?-618),隋臣。
字茂世,余姚人。少與弟世南同師事顧野王。
性恬靜,喜慍不形於色,博學,善草隸。陳時任太子中舍人、尚書左丞。
隋時為通直郎、直內史省、內史舍人,受煬帝器重,專典機密,參掌朝政。隋大業八年(612),從煬帝出征高麗,以功進金紫光祿大夫。
後數次勸諫均不納,又見大臣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遂唯諾取容,不敢逆帝,為時人所譏。十四年,宇文化及於江都兵變,殺隋煬帝,他同被殺。
纂有隋朝《區宇圖誌》,是較早的全國性區域誌。虞世南(558-638),唐書法家、文學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
能文辭,工書法,曾得王羲之七世孫智永親授,繼承二王(羲之、獻之)筆法。其書筆致圓融遒勁,沈厚安詳,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
有行草書《汝南公主墓誌銘》、楷書《孔子廟堂碑》等。詩多應制之作,文辭典麗。
編有《北堂書鈔》壹百六十卷。唐朝時期余姚人,隋朝時期為秘書郎,唐朝時期為秘書監。
年少的時候與兄長世基壹起跟從顧野王學習。唐太宋曾經誇贊他:“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
擅長於書法,師承沙門智永。偏重於行草,晚年專攻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壹起被稱為“歐虞”。貞觀十二年逝世,終年80歲。
編撰《北堂詩抄》173卷。虞綽(562-615),隋文學家。
字士裕,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縣)人。博學有俊才,尤工草隸。
善為詞賦,傅縡見其文,稱嘆道:“虞郎之文,無以尚也。”仕陳,為太學博士,遷永陽王記室。
入隋,晉王楊廣引為學士。大業初(605),轉任秘書學士,奉詔與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十余部。
遷著作佐郎,與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居宮中,以文翰待詔。大業八年(612),從煬帝征遼東,奉詔作《大鳥銘》,為煬帝歌功頌德。
煬。
三、歷史上姓虞的名人有誰虞 初:西漢方士。
河南治(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武帝時,任侍郎,稱“黃車使者”。太初時西攻大宛,曾與丁夫人等以方祠詛咒匈奴和大宛。
《漢書·藝文誌》小說家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今佚。顏師古註引應劭曰:“其書以《周書》為本。”
後世常以其名作為筆記小說的代稱,虞初被稱為小說家之祖。虞 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壹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壹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虞 翻,三國時候吳國的學士,從小愛讀書有才氣,但多次被請去做官都拒絕。又愛直言議論政事,因此還坐過牢。
年老時講學,聽講的人數以百計。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
隋朝時為秘書郎,唐初為秘書監,唐朝開國功臣。十八學士之壹,大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
年少的時候與兄長世基壹起跟從顧野王學習。唐太宗曾誇贊他:“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
擅長於書法,師承沙門智永。偏重於行草,晚年專攻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壹起被稱為“歐虞”。貞觀十二年逝世,終年80歲。
虞允文。南宋名臣。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他出使金國時,見其大舉運糧造船,便在回朝後請朝廷加強防禦。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采石,指揮三軍大破金帝完顏亮。
次年,任川陜宣諭使,與吳璘***謀進取,收復陜西數處州郡。乾道五年(1169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
乾道八年(1172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浙江鎮海人(今屬慈溪)。早年到上海當學徒,1894年後任德商魯麟洋行買辦、華俄道勝銀行買辦。
1903年獨資開設通惠銀號,發起組織四明銀行。1905年上海發生大鬧公審公堂案,與組織當局交涉獲勝,遂名聞滬上。
1908年創辦寧紹輪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復後任都督府顧問官、外交次長等職。
1914年獨創三北公司。五四運動期間上街勸說開市。
1920年合夥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長。1923年當選為上海總商會會長。
抗戰時期堅持抗日愛國,日軍占領租界後赴渝經營滇緬公路運輸,支待抗戰。1945年4月在重慶病逝。
四、虞姓歷史文化所以舜帝又被稱為虞舜。據《史記》記載,是仁孝的典範,以國名為氏,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西周初,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大禹治水有功,建立了虞國,故稱“虞舜”:虞舜,是禪讓制的代表。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
2,踐帝位39年,稱為虞姓,來自舜帝。姓姚,名重華,大禹於是就把舜帝的兒子封在虞這個地方,堯讓位於舜,是為虞姓,於是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遠古舜帝有壹個稱號叫有虞氏,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儒家視為理想人物,國號為“虞”、出自媯姓,待弟以仁,以國名為氏,並且建立了虞國。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出自姬姓。
得姓始祖:
1,是堯之後古帝王。虞舜待繼母以孝,虞國的人民於是以國為姓。舜,他的子孫於是就將虞作為自己的姓,當時虞(Yú)姓源出有二,武王執政以後封仲雍的庶孫於虞,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
五、姓虞的歷史上有什麽大人物嗎虞子期:是項羽手下猛將,與季布、鐘離昧、英布、龍且為楚軍五大將。
其與虞姬兄妹關系。項羽兵敗垓下後,壹直追隨戰死最後虞翻:三國時候吳國的學士,從小愛讀書有才氣,但多次被請去做官都拒絕。
又愛直言議論政事,因此還坐過牢。年老時講學,聽講的人數以百計。
虞世南:字伯施。唐朝時期余姚人,隋朝時期為秘書郎,唐朝時期為秘書監,是李世民的謀臣和書法老師,年少的時候與兄長世基壹起跟從顧野王學習。
唐太宋曾經誇贊他:“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擅長於書法,師承沙門智永。
偏重於行草,晚年專攻正楷,與歐陽詢齊名。壹起被稱為“歐虞”。
貞觀十二年逝世,終年80歲。編撰《北堂詩抄》173卷。
六、姓虞的名人及其事跡以及他的由來敬康子,受封於有虞之地,故號虞氏(亦為虞姓之由來)。
「虞」源出 ;
壹 ; 出自媯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所載,傳說舜子商均受封於虞國(在今河南省虞城縣),其 後有虞氏。
二 ;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的庶孫於虞國(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春秋時虞國被晉國所滅。其後亦有虞氏。
家族名人
虞姬
項羽的寵姬,名虞。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
宋詞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於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壹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京劇有《霸王別姬》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地望分布
河南開封,江蘇蘇州 ,河南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