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è yì bāo jīng
2 英文參考vascular neb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nnu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nnuscarnos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avy drooping pannu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血翳包睛(heavy drooping pannus)為病證名[1]。見《銀海精微》。又名彩雲捧日(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是指以赤脈從四周蔓延整個黑睛的赤膜下垂重癥[2]。
赤膜下垂(prolapse of red membrane trachomatous pannus[3])為病證名[4]。又名垂簾翳(《銀海精微》)、垂簾膜(《世醫得效方》卷十六)、赤脈下垂(康維恂《眼科菁華錄》)。是指以赤脈密集似膜,從黑睛上緣向下延伸,形似垂簾為主要表現的眼病[2][3]。若病情嚴重,赤膜從四周漫掩整個黑睛,則稱為血翳包睛。赤膜下垂多為椒瘡所致[5]。
赤膜下垂、血翳包睛二證是壹種病的不同階段[5]。
血翳包睛相當於西醫學的沙眼性角膜血管翳[5][4]。
4 血翳包睛的病因血翳包睛多系肝肺風熱壅盛,心火內熾,瘀血凝滯所致[1]。常並發於椒瘡並由赤膜下垂演變而來[1]。
因患椒瘡,肺肝風熱壅盛,致成赤膜下垂;若心火內熾,肝熱亢盛,血分瘀熱,氣血壅阻,則赤脈叢生,形成血翳包睛[5]。
5 血翳包睛的癥狀《目經大成》卷二:“此癥初起,或左或右,赤腫狂痛,淚流如湯,畏避不敢向陽,恍若暴風客熱。失治,赤脈大小縱橫,貫過風輪。越宿,加頭痛便秘,赤脈陡大,變成血障。障復實而成翳,厚蔽震巽輪廓。強掰開視,黑白無有,惟壹體血肉,故曰血翳包睛。”
血翳包睛患者“眼中赤澀,腫痛淚出,漸有赤脈通睛,常時舉發,久則發筋結厚,遮滿烏睛,如赤肉之相,故名曰血翳包睛。”(《銀海精微》)[1]。
赤膜下垂初起,黑睛上緣出現灰白色菲薄翳膜,且赤脈密集牽絆,下垂至黑睛,與未波及之黑睛呈明顯的分界線[5]。赤脈盡頭處,常有細小星翳,每見羞明流淚,痛癢兼作,視力下降,翻轉胞瞼,可見椒瘡累累成片[5]。
嚴重者,赤絲翳膜遮滿黑睛,成為血翳包睛[4]。患者赤膜漸次變大增厚,且有赤脈從鼻側、顳側及下方漫入黑睛,縱橫滿布,而形成血翳[5]。自覺灼癢澀痛,羞明流淚,頭痛視昏[5]。若血翳積厚如肉,布滿黑睛,則視力受到嚴重障礙,難辨人物[5]。
6 赤膜下垂與垂簾障的鑒別《證治準繩·七竅門》謂:“垂廉障證,生於風輪,從上邊而下,不論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紅赤乃變證,非本病也。”可見翳膜顏色之紅與白,赤脈之多與無,為鑒別二癥之要點[5]。
7 血翳包睛的治療血翳包睛治宜內外結合,內治以清熱疏風,涼血化瘀為主;外治重在磨障退翳,並結合劆洗泄熱消瘀[5]。可選用菊花通聖散或破血紅花散加減[1]。外點石燕丹[1]。
7.1 辨證治療辨證以局部癥狀為主[5]。初起只覓壹片赤膜薄薄垂下者,病情尚輕,其中赤脈細小,色微赤,頭目不痛者,病緩少變[5]。若赤脈粗大,翳膜肥厚,血翳堆滿黑腈者,病情嚴重,往往不易消退或難以全部消退[5]。
7.1.1 肺肝風熱,血熱壅滯 7.1.1.1 癥狀赤膜下垂,赤脈盡頭星翳叢生,怕熱羞明,沙澀刺癢,頭目疼痛,舌紅苔黃脈數[5]。
7.1.1.2 證候分析因椒瘡病情增劇,風熱由肺及肝,故赤膜從白睛貫入黑睛,赤脈盡頭星翳叢生。因風熱壅盛,氣血疼滯,故見熱癢、澀痛、羞明等癥。舌紅苔黃,脈數為熱甚的表現。[5]
7.1.1.3 治法清肝瀉熱,涼血化瘀[5]。
7.1.1.4 方藥治療退紅良方[備註]退紅良方(《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 龍膽草、焦山桅、連翹、甘菊花、密蒙花、桑葉、黃芩、生地、草決明、夏枯草 主治:赤膜下垂、血翳包晴。加味。方中膽草、山糖、黃芩、夏枯草、連翹清肝降火,瀉肺清熱;桑葉、菊花、草決明清熱祛風,退翳明目;生地涼血,再加涼血活血藥物,如丹皮、紅花以消赤膜。亦可選用歸芍紅花散[備註]歸芍紅花散(《審視瑤函》):當歸、大黃、梔仁、黃芩、紅花(以上均酒洗微炒)、赤芍藥、甘草、白芷、防風、生地黃、連翹各等分。 主治:椒瘡、赤膜下垂、血翳包睛。加減。[5]
7.1.2 心肝熱熾,熱壅血瘀 7.1.2.1 癥狀黑睛血翳滿布,甚或堆積如肉,白睛紫赤,畏熱羞明,目珠刺痛,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數[5]。
7.1.2.2 證候分析因心火內熾,肝熱熾盛,致赤膜發展擴大,血翳滿布黑睛。因熱致瘀,因瘀化熱,瘀熱交熾,可致血翳堆積如肉。因實火為患,若遇光熱則加重,放畏熱羞明。目內血絡瘀滯,故目珠刺痛。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數,為心肝熱盛之征。[5]
7.1.2.3 治法清心瀉肝,涼血破瘀[5]。
7.1.2.4 方藥治療破血紅花散[備註]破血紅花散(《銀海精微》):當歸梢、川芎、赤芍藥、枳殼、蘇葉、連翹、黃連、黃芪、梔子、大黃、蘇木、紅花、白芷、薄荷、升麻各等分。 主治:赤膜下垂、血翳包睛。加減。方中黃連、梔子、連翹清心瀉肝;大黃、枳殼寬腸通便;當歸、川芎、赤芍、蘇木、紅花活血破瘀;白芷、升麻、薄荷祛風清熱。證屬實熱,體質未虛,故方中黃芪可去。若頭痛珠脹,可再加膽草以瀉肝;若口渴喜飲,可加石膏以清胃熱;若小便赤澀,可合導赤散[備註]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 主治:瞼弦赤爛、赤脈傳睛、凝脂翳、赤膜下垂、血翳包睛。清心導熱。赤痛消退,則轉用退翳明目之劑。[5]
7.2 外治(1)若翳膜紅赤,用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備註]眼珠灌膿方(《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生軍、瓜萎仁、生石膏、玄明粉、枳實、梔子、夏枯草、銀花、黃芩、花粉、竹葉 主治:凝脂翳、黃液上沖。,千裏光眼藥水[備註]千裏光眼藥水(《醫院制劑》修訂本):千裏光全草50g,蒸餾水適量,***制成100 ml。 制法:取千星光洗凈,瀝幹,切細,加5~6倍乙醇,浸2~8日,過濾,藥渣再用4~5倍量乙醇浸2日,合並兩次浸液,回收乙醇,濃縮液加蒸餾永50ml,攪拌,加石蠟2g,在水浴上加熱使完全熔化,冷後,於冰箱中放置1h,將凝結在藥面上之石蠟除幹凈,溶液再加蒸餾水至100mL加1%活性炭,攪拌加熱煮沸10 min,放冷;抽濾脫炭,過濾至澄明,用蒸餾水調整至100ml,即得。 主治:暴風客熱、金疳、白澀癥、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瞳神緊小、瞳神幹缺。滴眼。待星翳平復,改用犀黃散[備註]犀黃散(《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西月石粉15g、冰片9g、麝香0.9、犀黃1.2g***研極細末,瓷瓶收貯,用時點於內眥。 主治:椒瘡、粟瘡、火疳、白澀癥、聚星障、赤膜下垂、血翳包睛。或澀化丹[備註]澀化丹(《眼科六經法要》):赤石脂300g、甘五180g,以上二味***研極細末,然後用薄荷30g、姜蠶30g、麻黃30g、北細辛15g、蔓荊子30g、紫草21g、龍膽草12g、黃連3g、蘆薈3g,草鳥12g,水煎去渣,鹽浸石脂、甘石,綿紙封貯器口,日曬夜露,平時再加空青石80g、珊瑚9g、琥珀6g、上血竭6g、珍珠1.5g,***研極細膩。每晚取少許點幹障上.翳膜厚者可加硇砂少許(不可多加)。珍珠需用未經穿孔者,塞入白豆腐內,加水煮2h,方能取出研束合藥。點眼以磨障退翳。[5]
(2)引起瞳神縮小者,須結合用擴瞳藥物[5]。
(3)瞼內椒瘡累累者,須結合劆洗法以消瘀積[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