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行
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個春秋,縱有少之又少能長命百歲甚至以上,但相對於天地之悠悠來說也宛如流星壹樣的短暫。時間上的限制決定了人的生命具有悲劇性的色彩,具有不完美性。與此同時,生命的短暫性決定了其可貴之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有限的生命,思考如何有意義地度過有限的生命,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現做些整理,以示懷念,以饗讀者。
是壹粒無人采擷的種子,寄托著春天的希望,留給了大地生命的顏色;是壹聲有力的啼哭,力證了母性的偉大,宣告了新生命的誕生。從此,生命宛如壹條東去的大河,時而風平浪靜,倒映出紅花綠葉黃黍白雪;時而波濤洶湧,漣漪中蕩出世間冷暖滄桑變化。每次與細雨平沙的邂逅生命就能歡快而羞怯地輕輕度過,每次與島嶼暗礁的碰撞生命就能憤然激起美麗的浪花,每次遇懸崖峭壁前阻生命就能卷起飛舞的銀河,然後心平氣和地壹瀉千裏,吞沒了視線。每條河流都有著不同的生命曲線,無論長短,無論高山,無論平原……都有著***同的目標——奔向海洋,去激蕩珍珠的璀璨,去鐫刻 歷史 的痕跡,縱使像流星般劃破天際,也要與歲月的長河承接遞進。
生命,也宛如壹顆寂寥的小樹,時而春暖花開,蜂蝶簇擁鳥鳴枝頭;時而銀裝素裹,落葉飄零黯然神傷。每次與春天的相遇生命就能繁花滿枝,每次與盛夏的邂逅生命就能濃蔭如蓋,每次與秋天的約會生命就能碩果累累,每次與寒冬的不期而遇生命就能落葉成泥,香氣如故。每棵樹木都有著不同的生命軌跡,無論大小,無論繁密,無論婆娑……都有著壹個***同的理想——期待與春天再度約會,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去傾聽藍天白雲的竊竊私語,去聆聽黃鶯的婉轉歌聲。
生命的大河不可能總是風平浪靜、細雨平沙;生命之樹不可能總是四季常青、果實累累。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珍惜生命,感謝生命,為生命喝彩,因為生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不論快樂還是痛苦,不論歡笑還是淚水,不論高尚還是平凡……冰心先生在《談生命》中呼籲:“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
三、人有氣、有生,最為天下貴
中國古代大哲荀子認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世界是生命的世界,沒有生命的世界是殘缺的、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說不能稱之為世界。而人的生命在其他壹切生命之上,是大千世界最可寶貴的。而“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壹次。壹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壹段精彩獨白,這段獨白裏其中最核心的壹句——“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從生物學上看,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質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特有的壹種現象。若人的身體各種物質可以分解開來,不過是多少不等的壹些不值錢的氨基酸、核酸堿基、核苷、核苷酸、核糖、脂類、蛋白質、水分子、碳、磷、鈣、鐵等而已。可就是這些不值錢的物質成分奇妙地有機結合在壹起,成為了有生命的人,它們的價值就無法計算了。所以,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 歷史 的第壹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生命是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人生的壹切價值中,生命的價值是最基本的價值,其余壹切價值的實現都以生命的價值得到確認為前提。生命的珍貴不言而喻,這是由生命本身諸多的矛盾關系決定的。
01.不易性與易逝性的統壹
生命的總體出現,是宇宙間40億年歷千萬劫之後的壹個奇跡,來之非常不易。從個體生命的形成來說,也非常來之不易。在生命合成的通道中,數以千萬計的精細胞中,只有那壹個速度最快,位置最有利的,最 健康 矯健的精子才能與那壹個卵子相結合,方能誕生出壹個生命胚胎。必須是不早不晚,唯此唯彼兩個特定的精、卵細胞結合,慢慢形成生命,才能誕生出世上獨壹無二的“妳”,這是千萬分之壹的機緣,這是宇宙間歷萬千劫之後的壹次偶然機緣的無上巧合。因此,任何壹個生命個體誕生,無不是壹個曠古的奇跡,所以,生命的來之不易說明了生命的彌足珍貴。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荀子·宥坐》)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也指出:“日往月來,月往日來,壹日之晝夜也。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壹歲之晝夜也。小往大來,大往小來,壹世之晝夜也。”時光,不管妳願不願意,每天都像流水壹樣無情地流過不停,日往月來,寒來暑往,從嬰幼兒長大成人,然後轉瞬間又從成人變成老人,生命就這樣輕易地逝去。而且,人的生命壹旦失去就非常殘忍地壹去不回,不可復得,對個體而言,失去生命就意味著失去了整個世界。人們可能用金錢買到其他的東西,唯獨買不到的就是生命,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中,找不到可與人的生命相比照的等價物。時間的不可逆性決定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易逝性,任何人的生命有且只有壹次,不可能有來世和再生,過去的永遠過去了,不可能因為妳的後悔就可以推倒重來。生命的易逝性及不可逆性,以及死亡的不可體驗性給生命帶來了神秘氤氳,使生命被賦予了無限的期望與遐想,從而獲得了對個人不容置疑的至尊地位——生命的無價性。“人的生命是沒有什麽東西可以代替的”,“生命是尊嚴的,是不可代替的。”
02.個體性與 社會 性的統壹
生命受之於父母,成之於 社會 。“生命作為對壹種特有的生活方式肯定而成為標準,它有責任保護和實現自己的形式。”[1]任何生命都是作為單個體而客觀存在的,在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賦予人的存在以獨壹無二的價值,使任何人的存在都具有其合法性。每個人都有且只有壹次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復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都不可置換,因此,生命是最值得每個人珍惜的。
人是個體的自然存在物,同時也是 社會 存在物。“生命在現實中絕不可能僅只能服從於我們的支配能力。如果喪失周圍世界對我們施加限制的無數要素;如果離開壹切他人和他物,那我們也就喪失了活動空間”[2]。生命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 社會 是由壹個個獨特的個體所組成,每壹個個體構成了 社會 最基本的細胞。 社會 生命的存在和發展以個體生命的存在為基礎,只有保持個體生命的存在,人才可能在 社會 中實現自身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任何個體生命都有其固有的局限,只有在 社會 中,個體生命才能獲得其全面發展的手段,只有借助於他人或他物個體生命才能達到“完美”。因為,馬克思早就已經告知了我們:“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壹切 社會 關系的總和。”[3]人的本質不存在於孤立的個人之中,而是存在於人與人的 社會 關系中,並由 社會 關系決定。
03.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壹
人的生物性決定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對於任何壹個生物體而言,生是有涯的,死總是有期的,誰都無法擺脫死這壹“悲劇式”的結局。艾溫·辛格指出:“我們在現世的人生無論是什麽樣子,也無論它會延續多長時間,我們總是要背負著在時間中存在的重軛。”[4]春去冬來,花謝花開,生命有它的開始,註定也就有終結,死亡就是生命的時間限制。從哲學角度看,生命不是被決定的,瞬間的災難就可能造成生命的消亡。正如柏格森所說,“生命並非像攝影機壹樣,將每個細節都排演、拍攝、貯存起來,只等放映”。生命是從“無”中創造。這種“無”,是包羅萬象和充盈,是創造的源泉。生命在向著未來的生成中面對著無限的可能性,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個人存在的價值。
生命處於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因而生命是不確定的。生命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生命具有末完成性,也決定了生命的無限性。在生存的過程中,生命表現為無限可能的追求。所以,人不可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高度和厚度。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壹種獨特的有限性,……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的時候,就在有限中分享了無限。”[5]別爾嘉耶夫在《論人的使命》中認為:“這個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有死亡,假如在我們的世界裏沒有死亡,那麽生命就會喪失意義。”也就是說,當壹個人認識到生命必將死亡時,他就會從整體上把握生命,去追求精神生命的無限永恒的價值。否則,就如尼采所說的:“當妳們死,妳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燦著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妳們的死是失敗的。”[6]
04.脆弱性與頑強性的統壹
“生命是世界的絕對的、無限的本原,它跟物質和意識不同,是積極地、多樣地、永恒地運動著的。生命不能借助於感覺或邏輯思維來認識,只能靠直覺或體驗來把握。”[7]生命個體的更新決定了生命是脆弱的,鮮嫩芳香的花草瞬間就枯萎雕零,翩翩起舞的飛蛾片刻就粉身碎骨,生命猶如過往雲煙,曇花壹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最後說了壹句:“要趕緊生活,因為壹次莫名其妙的疾病或是不幸事件都會使生命中斷。”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指出:“人只不過是壹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壹口氣、壹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8]生命是美麗的,美麗的生命是人類文明的花朵,生命又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禁不起最微不足道的“生命意外”。所以,我們活著的每壹個人都應該珍愛自己“脆弱的”生命、都應該珍惜生命的每壹天。
亙古以來,出於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就壹直鍥而不舍地追問生命本質、生命價值和死亡奧秘的問題,有試圖通過仙法道術,或寄希望於靈魂不死和生死輪回的宗教觀念,或在田園之樂中緩解畏死的心態,或以從事苦行來克服對紅塵苦海的留戀等。生命壹定不會是長城,但生命的意誌可以是鋼鐵。當天空烏雲密布之時,悲觀的人可能看到的是 “黑雲壓城城欲摧”;意誌頑強的人看到的則是“甲光向日金鱗開”。塵世間所有的生命都無法擺脫痛苦和挫折的遭遇,然而,我們只有笑對人生的挫折,頑強地鼓起生存的勇氣,信念不倒,才能讓生命活出應有的輝煌,獲得“新生”。不經歷壹番風雨,怎能見到彩虹,生命需要頑強。海明威曾說:“妳可以毀滅他,但不能消滅他的精神和意誌。”
參考文獻:
[1] [德]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李建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1.
[2] [德]貝克勒等.向死而生[M].張念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3,10.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4] [美]艾溫·辛格.我們的迷茫[M].李建鳴,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61-162.
[5] 夏基松.現代西方哲學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44.
[6] 段德智.死亡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255.
[7] 葛力.現代西方哲學詞典[M].北京:求實出版社,1990,124.
[8] [法]帕斯卡爾.帕斯卡爾文選[M].陳宣良,何懷宏,何兆武,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