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愛國主義詩篇《詩經·秦風·無衣》原文註解與鑒賞

愛國主義詩篇《詩經·秦風·無衣》原文註解與鑒賞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沿用至今。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首篇。“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三種《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是中國第壹部純文學的專著,它開啟了中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被稱為“純文學之祖”;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確定了中國詩的修辭原則及押韻原則,被稱為“總集之祖”、“詩歌之祖”;它所代表的區域是黃河流域,被稱為“北方文學之代表”。

題解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產生於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是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據考證,周幽王十壹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入鎬京,周王朝大部分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朝休戚相關,於是領兵反抗。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這是這首充滿愛國主義 *** 的慷慨戰歌的創作背景。

句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妳披同樣的戰袍。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的是***同的敵人!“袍”,指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同袍”是友愛之辭。王指周王,秦國出兵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於,語助詞,猶“曰”或“聿”。興師,出兵。秦國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開地千裏。當時戎族是周的敵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為周王征伐,秦國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號。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同仇”意為***同對敵。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妳穿同樣的汗衣。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矛與戟。我願與妳壹同戰鬥!“澤”同“襗”,內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橫直兩鋒。作是起的意思,大家壹起行動起來,投身到征戰中。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妳穿同樣的下裳。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盔甲兵器。我願與妳壹同前進!“裳”,下衣,此指戰裙。“甲兵”,鎧甲與兵器。

評解

這是壹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壹層更進壹層地揭示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舍生忘死、同仇敵愾。

全詩***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壹邊歌唱,壹邊行軍,壹往無前。

第壹章,統壹思想。當時軍情緊急,壹時難以備全征衣。“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誇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戰友***用壹件戰袍。“王於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麽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同的,必須壹起抗擊***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壹行動。“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壹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壹起上戰場。“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壹、二句,分別寫“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後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現戰士齊心備戰的情景。每章最後壹句,寫“同仇”、“偕作”、“偕行”,表現出戰士們的愛國感情和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