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二戰中,絕大部分的戰鬥都沒有在美國本土上進行,因此,十分幸運地,美國的工業沒有遭受到像深深烙在歐洲和亞洲國家身上的那樣毀滅性的打擊,它也沒有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在戰爭期間,美國建立起了壹個強大的工業和技術體系,這為它的軍事力量迅速登上全球舞臺上最顯眼的位置奠定了基礎。
戰後,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與美國或蘇聯之中的壹者結盟。盡管國際上存在著建立起壹套多國的聯合司法體制(如聯合國)的嘗試,但是事態越來越明晰:美國和蘇聯就是在初露頭角的冷戰中占全球統治地位的兩個政治和經濟力量。不過人們對戰後的世界應該是如何卻有很大的分歧。這在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條約的簽訂所形成的兩大軍事聯盟上有所體現。這種種現象都表明美蘇將在即將出現的兩極世界,而不是戰前的多極世界,裏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否對這種世界格局的反應,壹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和中國,都紛紛做起包括研制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努力,來保證自己獨立的“強權”地位,以及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扮演壹個“世界性的角色”。
多數人認為,冷戰時期,全世界都在圍著美蘇兩個國家,或者說,資本主義陣營和***產主義陣營兩大集團而轉動。這甚至成為壹條“公理”。不過在冷戰過後的日子裏,這個“公理”被壹些學者提出挑戰。他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兩極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於忽略掉所有在這壹時間爆發的各種各樣的不受任壹所謂的超級大國影響的運動和沖突。加之,超級大國之間的沖突,很多情況下都是間接發生的。這些沖突,往往都是遠比單純的冷戰對手之間的問題來的棘手。
在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超級強國”這壹術語被用來形容美國所處的冷戰後僅存的超級大國的地位。這個詞匯,是由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的於貝爾·韋德裏納(Hubert Védrine)提出的。“超級強國”這壹對美國進行界定的詞匯的正確性目前尚存在爭議。其中壹個著名的反對者是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 (Samuel P. Huntington),他因為贊同世界向多極化的力量均衡而排斥這種理論。
在實踐上,也有人嘗試把超級大國這個概念延伸,回溯到歷史中去。例如,壹些人認為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制時代的中國(即由秦朝到清朝)、古羅馬(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甚至亞歷山大帝國都是超級大國的例子,但也有人質疑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