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些人在高三進步很快,主要是他平時不認真,對成績無所謂,但基礎還是紮實的。也有些人天生記憶力好,或有天賦,在在最後壹年裏趕起來了。但別人可以,不代表妳也可以,從妳的敘述中我可以知道妳想進入班級前列是不可能的。但是妳可以盡全力沖刺,盡力達到妳所能夠到達的最好成績,做到這樣妳已經成功了,也比原來的結果好太多了!呵呵 !那我再說壹些提高成績的想法!
3.在數學方面,妳的基礎很差,到了高三,作業和考試中的題目壹般都是由幾個知識點組成的綜合題,不難,但要求妳基礎紮實!所以妳現在最要做的事是惡補基礎,每天抽出壹定的時間去看書中的例題,多做壹些基礎題目,妳最好在找個家庭教師幫助妳補基礎。只有基礎紮實了,成績才能真正的提高。在上課的時候,妳還是要認真聽,聽不懂就把題目抄下來,課後慢慢研究,可以請教同學和老師。高三的復習分第壹輪復習和第二輪復習,第壹輪補基礎,第二輪提高解題能力!所以妳壹定要在這段時間把基礎補好,等到第二輪到來妳就沒有時間了,那時候再上課就毫無意義了!壹定要把握時間!
語文和文綜三門的學習方法都差不多,我以歷史為例子來說明!在這些方面,基礎要比數學好補多了。在面對問題時,與妳相比,其他同學更懂常識,他們壹般都能下意識地想起壹些史實,而用刻意地去想,在回答問題方面也有了壹定的套路和技巧!所以妳要補的是理論知識,和回答問題的套路和技巧!在歷史的學習中,我的建議是:妳把歷史書當做故事書來看,翻來覆去看多遍,也要關註書中壹些小字部分講的事情!這樣做會讓妳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掌握基礎知識,當妳面對題目時,妳能下意識地從腦海中跳出相關的史實,妳就成功了壹半!這樣以後,妳再把書中的每章每節組成壹個大的框架,寫壹些概括性的話,而妳脫離書本來說具體的內容和細節的部分,堅持每過壹段時間就這樣做!說說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書中的內容是很多的,希望妳能堅持下來!至於解題技巧和套路(主要指大題),妳的老師在講解題目時壹定會說的,我就簡要說明壹下!
壹般歷史大題都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對材料的處理能力明確列出了三條具體要求:
壹是先看問題,再“閱讀理解材料”;
二是“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裏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但絕不能照抄材料,壹定要用自己的話概括;
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課本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能力要求成為了指導我們解答材料解析題的依據。結合教學經驗、體會,我們可以把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概括為以下的四步曲:
精讀設問部分,閱讀理解材料。
瞻前顧後,通讀材料,建立與所學知識聯系。做到宏觀理解與確定中心相相合。
體會命題意圖,註意限定範圍,把握解題方向。
抓住中心問題,帶問再讀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裏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
按問作答,所學為輔,材料為主,論從史出,語言準確,邏輯嚴謹,用自己的話最為關鍵!
對於上述如此系統的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步驟及技巧,我們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不同的材料,在解題技巧上會有所側重。現介紹五種較為常用的具體方法:
(1)掛靠法:初步接觸材料後,應將材料與相關歷史掛靠起來。
(2)提要法:對於記述性材料,關鍵是要從中提煉出要點。
(3)鉤玄法:對於論說性材料,關鍵是要提煉出其中的觀點,看法。
(4)發微法:在提要、鉤玄的基礎上,往往還要講壹步揭示歷史現象或某壹觀點、看法背後隱藏的實質性的東西。
(5)正反法:對於沒有把握的問題,思考時先作出壹正壹反兩種非正式答案,並簡要列出理由,經比較後篩選出壹種看法作為答案
(2006年全國Ⅰ卷)(32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以華夏文化為基礎,融匯各民族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生生不息。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壹 據《禮記?王制》記述,春秋時期“中國(中原華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變)。……言語不通,嗜欲不同”。而至東漢初年,據《續漢書?祭祀誌》記載,光武帝稱其時已然“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
材料二:會寧(黑龍江阿城)及國家興王之地,自……遷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舊風。……宴飲音樂,皆習漢風。
——《金史?世宗紀》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數民族)奄有(統治)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矣,故後魏(北魏)、遼、金歷年(統治時間)最多。
--(元)許衡《魯齋遺書》
(1)根據材料壹,概括從春秋時期到東漢中國文化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促成這壹變化的原因。(9分) (2)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漢唐時期少數民族在哪些方面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9分) (3)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金“行漢法”的原因,並概述其內容(10 分) (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4分)
根據上面說的,先看問題,在仔細閱讀材料。
可以知道,材料壹說明了壹個變化,從春秋中原華夏的人民的文化和戎夷等不同且很難改變到東漢的各民族的文化已經基本融合的巨大變化。明白了這點後,我們就要通過課本知識來明白如何會產生這樣的變化。相信妳應該想的到主要是因為秦朝統壹和漢朝對統壹的鞏固。秦朝統壹的意義就包含了促進各民族的融合和團結。這樣第壹小問的答案就出來了,具體是:從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戰爭,促成(長江、黃河流域)各民族逐漸融合;秦漢長期的政治統壹及其實行的統壹措施促成了文化的壹致性。
先看問題,妳就知道第二小問跟材料無關,是課本知識。答案如下: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服飾、風俗習尚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地區的動植物、食物的傳入,提高了內地的生產生活水平;少數民族內遷與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活潑的多民族色彩。(這個就看妳課本知識學的如何了)
第三小問,要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來回答。先看材料二,說的是金朝遷都後,在文化方面逐漸和漢族保持壹致。材料三說明後魏(北魏)、遼、金統治時間長的原因是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和漢族人民保持壹致。結合課本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意義和金遼漢化的意義的知識,不難明白漢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答案為:契丹族和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落後於中原,統治中原,必須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政治中心需要南移,要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接受漢族的文化習俗。
第四小問,是開放題,但也可以通過材料來回答,但不能照抄!!!如歷史上各民族***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個民族***同努力;中華文明要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國的優秀文化等。
能說的很有限,關鍵還是妳的努力和奮鬥!祝妳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