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王播少年孤貧﹐客居揚州惠明寺木蘭院,隨僧齋食。日久,眾僧厭惡,故意齋後才敲鐘。王播聞聲就食,撲空,因題下“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兩句詩。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下。壹說為唐段之昌事。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
釋義
謂寺鐘鳴時齋飯已畢。後遂用作貧窮落魄,遭受冷遇的典故。指因貧窮而遭冷遇。喻人才落魄民間。另作鐘非飯、護碧紗、掃壁覓詩
相關詩詞
1、宋·陸遊《枕上作》:“雖無客***俗中酒,何至僧鳴飯後鐘?”
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多其上。播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3、宋·蘇軾《石塔寺》:
世傳王播《飯後鐘》詩,蓋揚州石塔寺事也。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壹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後鐘,阇黎蓋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