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血積簡介

血積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血積的病因病機 5 血積的治療 6 關於積病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血積的方劑 2 治療血積的穴位 3 治療血積的中成藥 4 血積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血積 1 拼音

xuè jī

2 英文參考

accumulation of extravasated bloo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ood retentio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血積為病證名[1]。指瘀血凝結成積者[1]。為九積之壹[1]。見《儒門事親》卷三。

4 血積的病因病機

血積由跌仆努力、憂怒內傷等因所致[1]。因為瘀血蓄於脘腹,癥狀見痛有定處,面色萎黃而有蟹爪紋路,多怒善忘,便黑或便秘等[1]。

《金匱翼·積聚統論》:“血積,痛有定處,遇夜則甚,其脈芤澀。……跌仆努力者,多有此癥。或憂怒傷其內,風寒襲於外,氣逆血寒,凝結成積。”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血積,瘀血成積。或因打撲,或因墮跌,瘀血蓄於脾腹,面黃糞黑也。”

《醫碥·積聚》:“血積,證見面色萎黃,有蟹爪紋路(血不能上榮也),多怒善忘,口燥便秘,骨熱肢冷。”

5 血積的治療

治療血積宜活血化瘀為主,如桃紅四物湯、加減四物湯(東垣)、桃仁承氣湯、三棱煎,抵當丸、大黃(庶^蟲)蟲丸等方[1]。

6 關於積病

積是指指胸腹內積塊堅硬不移,痛有定處的壹類疾患[2]。《難經·五十五難》:“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積病有五積之分[2]。心積名伏梁,肝積名肥氣,脾積名痞氣,肺積名息賁,腎積名賁豚[2]。宋以後將飲食所傷而致的食滯氣結之癥,亦稱為積[2]。《嚴氏濟生方》卷四:“積者傷滯也,傷滯之久,停留不化,則成積矣。”《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常,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無節,寒暖不調,致隨其所食之物,及所傷寒熱之氣結成積聚,或有塊,或無塊,面色青,肌體瘦,心腹脹滿,噫氣吞酸者,又當條款而列陳之。”並在五積之外,又列酒、食、面、肉、果、菜、茶、水等十八種積[2]。

積病多由起居不時,憂喜過度,飲食失節,脾胃虧損,氣機不運,沈寒郁熱,痰水凝結,瘀血蘊裏,食積久滯,邪正相結而致[2]。

治療積病宜以破堅消積為主[2]。《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證治準繩·雜病》:“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其邪入客後積塊之未堅者,……治其始感之邪與留結之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虛者補之,約方適其主所為治。及乎積塊已堅,氣郁已久,變而為熱,熱則生濕,濕熱相生,塊日益大,便從中治,當祛濕熱之邪,其塊之堅者削之,鹹以耎之。此時因邪久湊,正氣尤虛,必以補瀉叠相為用。若塊消及半,便以末治,即住攻擊之劑,因補益其氣,兼導達經脈,使營衛流通,則塊自消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