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含“半”的常用語

含“半”的常用語

從“半”字的常用語說開去(已發表)

朱慶和 作於 2006年2月15日

--------------------------------------------------------------------------------

從“半”字的常用語說開去

江蘇 朱慶和

2005年高考語文北京卷有壹道語言表達題:在下面語段的橫線處仿寫。要求:舉出兩個帶有“半”字的常用語並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4分)

“半”字是壹個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壹個“半”字的巧妙運用,卻可以表達出諸多理趣。比如:“行百裏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們最後的堅持尤為重要。

又如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再如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___ 。

以上這些話,借助“半”字,生動地道出了耐人尋味的生活體驗或人生感悟。

這是壹道語言表達新題型,從題幹要求看,必須註意答題時形式和內容上的限制:1、必須是帶有“半”字的常用語,***寫出兩個;2、並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3、按要求寫在規定的位置。命題的核心在“理趣”二字,充分考查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不但要知道帶半字的常用語,而且要有對此常用語的積累與思辨。

現將答案整理出來,供讀者參考:“滿瓶不響,半瓶咣當(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語)”,意在批評某些人肚子裏有了點知識後就翹尾巴,覺得自己了不起,這與中國常用語中的“滿瓶不動,半瓶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壹知半解”,意在說明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同樣批評某些人對待知識的不正確的態度;“半面之交”,意在古人稱見過壹面者;“半絲半縷”,意在說明事物的微小,但是來之不易;“半天朱霞”,意在為人品高尚者;“半壁江山”,意在保存下來的或喪失掉的部分國土;“半路夫妻”,意在多指夫妻雙方中老年重新組合的配偶;“徐娘半老”,意在指年紀較大但風韻猶存的婦女;“半間不界”,意在做事不徹底;“半死不活”,意在沒有精神,沒有生氣的樣子;“半糠入目”,意在事物雖小,傷害極大;“半斤八兩”,意在彼此壹樣,不分上下,多含貶義;“半生半熟”,意在既指食物等沒全熟,又喻指知識掌握得不紮實;“半青半黃”,意在莊稼沒有完全成熟;“半推半就”,意在勉強行事,不和諧自然;“半信半疑”,意在將信將疑,拿不定主張;“半真半假”,意在不全真,但也不全假,而不說真實話;“半途而廢”,意在事情沒有做到底而終止;“半身不遂”,意在偏癱、行動不便。“半路出家”,意在比喻原先並不是從事這壹工作的,後來才改行從事這壹工作。等等。

“半”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二分之壹”、“壹半”、“在……中間”、“比喻很少”以及“不完全”等意思。它不僅作為通俗易懂的常用語,而且其內涵豐富,流韻無窮,往往成為騷人墨客表情達意的哲學符號。因此,有人稱其為“半”字文化。下面再列舉中國古代詩歌中,常運用“半”字描寫人、事、景、物的壹些詩句名言,來欣賞它的意境和韻味,以增加對“半”字認識和理解。

“半”字寫人,形象生動。如盧綸《過玉真公主影殿》:“夕照臨窗起暗塵,青松繞殿不知春。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半是宮中歌舞人”,壹個“半”字,將歷史時空與人生滄桑折射出來。時光易逝,物是人非。讀者聯想到當年身著血色羅裙的宮中舞女,如今成為不知晨昏的誦經人。又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其中“半緣修道半緣君”,表達自己尊佛奉道,也是由於思念亡妻之故。其感情真切深沈,傳達出對妻子早逝,落得半世姻緣的傷感。再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半”字,既描寫琵琶女羞怯、推委而又憂郁的神情,也間接地勾畫出中唐時期,琵琶演奏的姿勢。

“半”字敘事,細節感人。如“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杜牧《念昔遊三日》)詩中再現了昔日遊覽的情景: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詩人樂在醉意醇濃、花影朦朧的人間仙境。這是對風雨雲煙別樣的情愫和興致。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麽陶然自得。其實,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遊三日”,就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又如,“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中的“半”字則言其少,與詩中“壹車炭,千余斤”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裏深刻揭露了唐王朝“苦宮市”掠奪百姓財物的罪惡事實。

“半”字寫景,情景交融。清代文學家屠隆《娑羅館清言》:“樓前桐葉,散為壹院清陰;枕上鳥聲,喚起半窗紅日”。“半窗紅日”的“半”字,形象地描寫出晨曦初照的美景。主人公是在睡夢中被可愛的鳥鳴聲喚醒的,而初生的紅日似乎也是在睡夢中被鳥兒叫醒,瞧,窗戶外可見它剛探出半個臉來。這是多麽富有生活情趣,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所以,這個“半”字,實在是體現了主人鮮活的藝術思維和審美意識。又如,蘇軾《望江南》:“半壕春水壹城花。煙雨暗千家。”詩人描寫江南煙雨圖,突出“半壕春水壹城花”,使讀者如見春水丁冬,萬紫千紅的春色。壹個“半”字與“壹”相對,寫出了水的靈動,花的柔美。千家萬戶皆被春水環繞,籠罩在花團錦簇之內,給人以山青水秀、紅綠輝映的動感。

“半”字狀物,饒有趣味。明代詩人梅鼎祚《水鄉》:“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全詩句句不離“半”字,描繪出壹幅幅“煙柳”、“雨花”、“漁艇”、“人家”的水鄉圖畫,而這些景物都具有半隱半現、空幻迷離的朦朧美,惟妙維肖,栩栩如生。又如,“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表現出殘陽夕照之下,暮江波光粼粼,瞬息變化的奇景:受到光照多的江水呈現出紅色,而受到光照少的江水呈現出碧綠的色彩,帶給詩人沈醉愉悅之情。

此外,以“半”字說理,能給人以哲理思辨。清代李密庵有首《半半詩》寫道:“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摻,會占便宜只半。”詩中的“半”字頗含哲理,告誡世人為人處事要講究“適度”,尤其是面對利欲,更要適可而止。“半”字哲學,不論是關乎藝術的觀照,還是對人生的認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都很具有典型的意義。有學者認為,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人們常常以“半”的視角,去觀照社會世情風俗,人生百態。這也許就是 “壹分為二”的哲學思辨吧。

總之,“半”字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開頭所談到的“半”字常用語的新題型,正說明了新課程理念重視語文考查對母語熟練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學語文更多的要註意積累,學會思考,功夫要下在平時。從這道題也可以看出,今年語文試卷更強調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註意課內向課外延伸,進壹步明確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的道理。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薄發,運用自如。

(發表於《高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