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哇塞指的是某個人、某件事或者某件東西很厲害,使得人們不禁發出“哇塞”的驚嘆的意思。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意思是表示驚訝的感嘆語,相當於天哪,了不得。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臺灣流行開了。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已經收錄在《漢語大詞典》中。
“哇塞”原為流行於臺灣的閩南方言中的粗語。閩南語中,“哇”為第壹人稱代詞。“塞”(也有人寫做“噻”,因用普通話詞語表示方言中的音而寫法不固定,本文中統壹寫作“塞”)。
“哇塞”離開它的土壤傳播到其他方言區的過程中,意義發生轉變。這個詞語流行於大陸各地,其方言義經常被淡化、被漠視甚至不被認可。上海人把它視作壹個十分意外而頗感驚嘆的表達方式,南方人大抵如此運用。
哇塞的詞語用法:
(1)表性行為動詞,後跟動作對象,相當於北方話“操”、上海話“戳”、杭州話“入”等。如:閩南的東山縣、同安縣和鼓浪嶼方言中的“塞裏母”“塞裏良”(音)。“裏”即“妳”,“良”即“娘”(閩南語中把聲母“n”發為“l”)。
(2)經常習慣帶有尾音“裏”或“林”,尾音發音輕短,接近輕聲。這兩種習慣用法中“塞”都是表性行為動詞,當地女性口語中壹般不用,男性也只在很隨意的場合中使用。
(3)單用,後不跟賓語,意為名詞“屎”。
可見,在方言中,它們是兩個單音節詞,而以上三種用法中“塞”均為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