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西北部,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696米。峰頂樹木稀少,因而得名。老禿頂子,是黑龍江省“三巨擘”之壹(另兩個,大禿頂子海拔1696米,老爺嶺南峰海拔1696.2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巖構成。山頂漫緩,巨石散落。森林植被垂直分布(針—針闊—針)比較典型。海拔1500米以上有草地和疏林,地上匍匐生長偃松及矮狀、波水狀嶽樺;在偃松和興安松林帶下為雲杉、冷杉林帶,間混有楓樺樹。1000-1500米的低山區,針闊葉混交林帶,以紅松為主,混交楓樺、水曲柳、紫椴、胡桃楸、黃菠蘿、裂葉榆等。500米以下丘陵地帶是柞、樺、楊為主的闊葉林帶,並有長白落葉松林。
三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尚誌市珍珠山鄉青溝子源頭。張廣才嶺主峰之壹,海拔1639.6米,面積36平方千米。山勢陡峭,連綿逶迤。山深林密,古木參天,人跡罕至,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尚誌市的最高峰。
琵琶頂子,位於吉林省敦化市,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397米。山頂較平緩,呈不規則的方形,向東南傾斜,有高原草地和疏林。東北坡陡,北坡較緩,山間植被為針葉林帶,多為雲杉、冷杉。基本上保持原始森林的林型,林木繁茂,蓄積量大。
城墻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部西岸,屬張廣才嶺支脈,海拔400多米,植被為闊葉林。在山上修築的渤海國古城遺址,墻垣依山勢起伏,土石混築,呈不規則三角形,周長3100米。三面臨湖,“非從西南曲折盤道不能上達”(民國《寧安縣誌》),地勢險要,可扼控整個湖面,是渤海國時期的屯兵重地。城內有壹周長93米的小城。曾出土“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銅印。山上渤海時代的古城,是鏡泊湖八大景觀之壹。
道士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為湖中的島山。鏡泊湖景點之壹。西被龍脖子半島、東被閻王鼻子半島的懸崖環圍,扼湖面南北往來要沖。海拔422米,高出湖面72米。山勢半陡,植被為闊葉 。湖西岸有九條山脊,朝道士山伸展,稱為“九龍探母”。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年)修建的三清觀內,曾鑄懸“九龍探母鐘”1口。
老黑山 (寧安縣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北段西岸,與湖中大孤山對岸水運場隔湖相望。屬張廣才嶺余脈,熔巖低山,海拔911米。峰頂久經剝蝕,夷為壹級級平面。林木茂密,多柞、樺、椴、榆等樹。西北有長1千米的石砬和懸崖區,有壹石砬高達21米,還有兩處絕壁。此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部的密營地。老黑山四麓有渤海國時期的4座古城遺址,東面有城墻砬子古城遺址,東北有重唇河口山城遺址。
鶯歌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南湖頭東側,松乙河南岸,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環水,故命名為鶯歌嶺。東西走向,海拔494米,植被多為闊葉林,有柞、樺、楊等林木。山坡上有1座古代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古遺存。考古發掘發現居住遺址4處,為半地穴式建築,並有橢圓形竈址。在居住址內出土的主要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文物中,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為主,泥質黑陶很少;石器以打制、磨制為主,器形有石斧、石鋤等;骨器有骨針、骨錐、鑿等。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等。鶯歌嶺遺址分為上下兩層,經測定,上層距今3000年左右,下層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被命名為“鶯歌嶺上層”和“鶯歌嶺下層”類型。
雞陵山,又名“雞鳴山”,今亦稱“西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城西1公裏許,南瀕牡丹江。海拔418米。傳說清代寧古塔將軍巴海為尋找寧古塔新城址(今寧安鎮),曾被金雞啼鳴引路至此,因而得名。 山間多灌木,並有松、楊人工林。山下有潑雪泉、寧安大石橋及清代名將薩布素衣冠冢等古跡。
龍頭山 (海林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舊街鄉龍頭山村北,海浪河南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據新編《海林縣誌》載,“這壹帶丘陵有壹小脈西出至海浪河東南岸,人稱龍頭山。 是寧古塔舊城的象征。山體西側陡立,為清初流人方拱乾命名的“放雉崖”。
石人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石河鄉北境,瀕海浪河右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310米。臨河處為懸崖,有壹人形巨石,聳立在懸崖旁,因此得名。山坡荒蕪,僅有灌木叢。西南9公裏處的北山上有座古城,形制似東夏國的城子後山城。城墻土築,夾有石塊,依山就勢,城內有中墻壹道,築有馬面。北臨峭崖,南控海浪河,地勢險要,符合史載東夏國喜築山城的特點。
龍頭山 (牡丹江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與海浪河匯流處,屬張廣才嶺余脈 ,背依老黑山(海拔528.8米)。龍頭山頂為壹平臺,有龍頭山古城遺址,為渤海國時期重要軍事要塞,遼、金時繼續沿用。城呈三角形,周長1800米,南北兩側無城墻,各以江河斷崖為屏障;西側築有弧形土墻,長625米,高1.5米;城址東北角築有套城,城墻為土石結構,長60米,高1.5米。兩道城墻外均有護城河。龍頭山對面牡丹江東岸有海浪古城;海浪河北岸有鳳凰山古城,三城構成鼎足之勢。龍頭山古城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帳篷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海林鎮東南,海浪河北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323.8米。山勢突幾,頂有楞角,形如帳篷,故名帳篷山。山上山下布滿帳篷。山坡多灌木,並有人工松林。頂部建有解放戰爭期間剿匪活捉“座山雕”,追剿殘匪壯烈犧牲、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稱號的楊子榮(原名楊宗貴)革命烈士墓。墓為花崗石料修築,墓長2.5米,寬1.2米,高1米。墓前碑通高3.1米,正面豎刻黑色隸書大字“革命烈士楊子榮之墓”,左下側豎刻壹行小字“壹九四七年二月三日”(楊子榮犧牲的農歷時間)。
威虎山,原名“大夾皮溝”。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中部頭道河上遊,屬張廣才嶺東坡,主峰海拔757米。山勢高,較隱蔽,兩側山溝可進可退,易守難攻。山上威虎廳(原名座山雕棚),曾是慣匪-國民黨東北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的巢穴。1947年春,牡丹江軍分區戰鬥英雄楊子榮率小分隊深入匪區“智取座山雕”,慣匪張樂山等25人被活捉。楊子榮在追剿殘匪戰鬥中犧牲。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授予楊子榮“特級偵察英雄”稱號。作家曲波所著小說《林海雪原》,借用吉林省的威虎嶺以稱之,逐漸成習,海林縣遂於1967年將此山正式更名為威虎山。海林縣人民為紀念楊子榮烈士,在海林縣城東山(帳篷山)修建了楊子榮烈士陵園和紀念館。
岱王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北境,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555米。 山頂有壹排簇聚的石砬子,立地高18米,長50米。有巨石懸吊的“壹線天”、側身方可進入的“曲洞”、巨大而倒立的“風動石”及大王堡等名勝。平坦處有石築的金代邊墻遺跡。
雞冠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與海林市柴河鎮交界處,牡丹江支流佛塔密西溝上源三岔河右側,屬張廣才嶺余脈。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552.2米。山體由花崗巖構成。頂端雞冠砬子呈石林狀,高14米,長60米。石砬東北側有“仙人洞”,高5米,深15米。 在寧安縣、海林市和牡丹峰自然保護區內還各有壹處雞冠砬子。
鷹嘴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三道河子鎮河口村北1千米,三道河西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288米。從側面看,砬巖酷似雄鷹高踞,鷹嘴突出,昂首向天,故名。山上原有柞林,現為灌木。東北1千米有渤海國古城(稱興農古城)遺址。古城東西長183米,南北寬180米,除東北角被沖壞外,四周可見較清楚的土質城墻輪廓,南墻和北墻有似土質門墩和門道缺口,外有深1米、寬9米的護城壕。
鍋盔山(林口縣、海林縣邊界),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屬張廣才嶺支脈。西抵牡丹江河谷,東至烏斯渾河,包括海林市東部和林口縣西部區域,東北部在林口縣境內,有大鍋盔山、小鍋盔山。呈南北走向,長120多千米,山勢較緩,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主峰大鍋盔山海拔1184.8米。山體由花崗巖構成,西南側有大片巖石裸露,山勢陡峭。山麓為闊葉林,主要是柞、樺、楊等林木;山上為針闊混交林,有松、柞、椴樹等。峰頂開闊平坦,夏季清涼,建有電視轉播臺。
鍋盔山(尚誌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尚誌市東南部,包括大鍋盔、二鍋盔和三鍋盔,屬於長白山脈張廣才嶺主脈的三座山峰。位於亞布力鎮東南25公裏處,西距哈爾濱市190公裏,東據離牡丹江市160公裏,主峰大鍋盔山海拔1374.8米,二鍋盔山海拔1262米、三鍋盔山海拔1000.8米。最高峰大鍋盔山,山頂生長著國家稀有植物—偃松,分布著1億年前地殼運動時期形成的高山石海,奇峰峻嶺和茫茫林海雪原構成了這裏獨特的北國風光。 大鍋盔和二鍋盔為第三屆亞冬會賽道,如今已辟為中國國家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場地;三鍋盔已辟為旅遊滑雪場,是中國第壹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旅遊滑雪場——亞布力滑雪場。
大鍋盔,位於黑龍江省尚誌市東南部亞布力鎮轄境南端,青雲林場西側,屬張廣才嶺山脈鍋盔山(尚誌市境內)。主峰海拔1374.8米,周圍連接二、三、四鍋盔,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其北第三個山頭為二鍋盔,海拔1001米;其南為三鍋盔,海拔993米;其北5千米為四鍋盔,海拔906.4米。 2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14℃左右。北坡建有全國最大的高山滑雪場,即亞布力滑雪場(原稱青雲滑雪場)。山麓建有綜合訓練館、新聞中心樓、餐廳等為滑雪運動服務的設施。國家赴南極考察隊的適應性訓練基地也設於此地。距亞布力鎮25千米。
大綜合崗子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三道通鄉境內,屬張廣才嶺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357米,為張廣才嶺北段最高峰。山頂多獨立砬巖,聳立如林,有的高達43米。山上植被多針葉樹及針闊混交林帶,建有林場。山南有“吊水湖”,海拔1230.8米。
佛手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北,屬張廣才嶺山脈。峰頂巨巖有如佛手狀,故名。海拔666.1米。 三面臨澗,壹線通天,如佛手狀巨巖高12米。登其頂,南望有人頭砬子, 為橫道河子三景(佛手山、人頭砬子、三塊石)之壹。 附近有東北虎飼養場,即“中國黑龍江省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飼養東北虎數十只,是世界上唯壹的老虎飼養場。
龍鳳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東南50余千米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東西走向,海拔337米,面積0.25平方千米。山上植被完好,林木茂密;山下大型水庫龍鳳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40平方千米,總庫容2.33億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作發電、養魚,全國聞名。 為五常市的旅遊風景區。
杏花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五常鎮南5千米處,屬張廣才嶺余脈。是壹座獨立的山體,為平原山地,西南-東北走向,海拔212.8米。昔日,因山上有杏樹得名。山體北部呈漫坡,南面高而且陡,西南部呈斷壁狀,為山之最高點。昔日山上楊、柳、榆、槐及杏樹遍布, 1945年後,山上不僅杏樹不見了,其他樹木也被砍伐殆盡,幾乎成了壹座禿山。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政府每年春季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植樹造林,到1985年已經綠樹成蔭,其中大部分為松林,成為五常市的壹處遊覽風景區。
長壽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城東南14千米,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35平方千米,海拔731.7米。植被多以樺、柞、楊、椴等闊葉林為主。據《長壽縣鄉土誌》載,“長壽山距縣城南二十裏,為縣城之向山,高十裏余,周七十余裏,上有潭四,水極澄清,每遇天欲雨則生雲,近山之居民每於此蔔陰晴焉”。為東、西長壽河發源地,發源於東側的為東長壽河,發源於西側的為西長壽河,皆流入瑪 河。原長壽縣(今延壽縣)因此得名,壹說因山得名,壹說因河得名。
套環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東境與尚誌市交界處,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29平方千米,海拔1007.5米,是延壽縣境內的最高峰。山體由花崗巖和部分古生界變質巖系組成。植被為以硬闊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混生的有相當數量的紅松、雲杉、冷杉及楊、樺樹等。山區富產蘑菇、山葡萄、核桃等。野生動物有野豬、麅子、山兔等。驛馬河發源於套環山南側。
帽兒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尚誌市帽兒山鎮北5千米處。因山峰凸出群山,貌似冠狀,故名。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805米,面積10平方千米。由花崗巖、砂巖構成。山勢險峻陡峭,只北坡有壹林間小路,可攀登山頂。頂峰古有寺廟。山頂有平臺和馬蹄形泉水池。每當春夏季節,登上頂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樹海郁郁蔥蔥;山下阿什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山間綠樹濃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距尚誌市尚誌鎮45千米,距哈爾濱市90千米。是壹處不可多得的遊覽勝地,已辟為旅遊點。
松峰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阿城市山河鎮境內,屬張廣才嶺余脈。呈南北走向,山勢平緩,北高南低。平緩山麓上長滿胡桃楸、黃菠蘿、水曲柳、山楊等中壯齡天然次生林,林內灌木叢生。春夏季節,遍地奇花異草,棲息大量鳥類。山峰細高挺拔,奇石林立,主峰煙筒砬子海拔627米,雄偉壯觀。松峰山,峰巒起伏,林木幽深,是金、清兩代道教聖地。清代以來,被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壹景觀,許多聖景都伴有典故。西南麓山腰處,有壹天然石洞穿越山頂石崖,長約20米,俗稱“太虛洞”,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洞內立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和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鐫刻的兩塊石碑,對研究道教有重要價值。主峰西側有棋盤山、石景峰,石景峰下有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的兩座古廟“海雲觀”和“藏經樓”。廟宇的上部早年毀壞,現已修復。在海雲觀西北側有壹“拜鬥臺”,據說是道士們朝拜星鬥的地方。道教遺址已被列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山下有壹座小型水庫,供遊人劃船、遊泳、垂釣。為保護天然次生林、古跡和自然景觀,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松峰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465公頃。現已辟為風景遊覽區。
大青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延壽、尚誌3縣(市)交界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北抵松花江,西至阿什河河谷,東至瑪 (螞蟻)河河谷,面積150平方千米。山體主要由火山巖、花崗巖構成,壹般海500-700米,中部地勢較高,主峰海拔952米。由於山勢巍峨,峻嶺蜿蜒,重重疊疊,縱橫交錯,翠綠濃郁,挺拔人雲,故名“大青山”。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曾以大青山為天然屏障,出沒於茫茫林海,打擊偽軍和日本侵略軍。大青山資源豐富。樹木有松、樺、楊、椴等次生林,山產品有木耳、猴頭、蕨菜以及人參、平貝、五味子等野生藥材。野生動物有野豬、黑熊、麅子、鹿、猞猁和山雞、飛龍鳥等。礦藏有銅、鐵等資源。
二龍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縣城西6千米處。山勢起伏綿亙,有兩處山頭,形似龍頭,故稱“二龍山”。是壹座獨立的山體,面積0.2平方千米,海拔246.4米。 山麓攔壩築堤,建成二龍山水庫,連接南北兩山,形成1.5萬畝的湖面。 湖畔建有療養所、賓館、靶場、遊泳場和垂釣處。二龍山臨近大城市哈爾濱的區位優勢,已經成為夏季的避暑和遊覽區。
皇山,又稱“皇山嘴子”、“荒山嘴子”。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郊,哈爾濱市太平區境內。西臨阿什河,北靠松花江,東南為丘陵地帶。屬張廣才嶺余脈的延伸。山體高出漫灘60-80米,海拔215米。皇山的主要地層為黃粘土狀粘土,故名。又因山頭形似“龍嘴”,故也稱“皇山嘴子”。從前,皇山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且有各種野生動物棲息。清代光緒朝中葉以後,山上林木砍伐殆盡,幾乎成了禿嶺。故又稱“荒山”、“荒山嘴子”。中華人民***和國建國以後,政府有計劃地栽種樹木,並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今皇山頂上生長起茂密的次生林,使皇山面貌不斷改觀。皇山南坡建有哈爾濱市向陽山(第壹)殯儀館和向陽山革命公墓(安放老紅軍、老抗聯、老幹部的骨灰盒)。
大幹泡 (蛤蟆塘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境內鏡泊湖西北50千米,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張廣才嶺東南坡,***有大小7座坑狀火山口,其中6座集中於大幹泡和小於泡附近,最遠的為蛤蟆塘火山錐。在大幹泡東北約20千米處,火山錐排列受華夏式斷裂控制,呈東北40-45度方向排列,噴發時代為全新世早期。因噴發時間較近,火山口大都保存良好,為深鍋狀或豎井狀火山口。火山口海拔750-1000米,相對高度為幾十米至200米左右。火山口四周石壁峭立,底部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俗稱“地下森林”。火山口附近是呈黑色、紫紅、暗黃等顏色的玄武巖,以及松散的火山礫。火山口溢出的熔巖,沿著石頭甸子河、蛤蟆河匯入牡丹江谷地,阻斷了牡丹江,形成了小北湖、鏡泊湖等火山堰塞湖。火山群森林茂密,主要樹種有紅松、白松、黃花松、魚鱗松、落葉松,還有名貴的黃菠蘿、胡桃楸、水曲柳等。野生動物有著名的東北虎、金錢豹,以及黑熊、野豬、梅花鹿、獐子等。經國家林業部批準,已辟建為國家級火山口森林公園。
西老爺嶺,在吉林盆地和舒蘭盆地以東,蛟河盆地以西,為拉法河與第二松花江右側支流分水嶺。近北北東向延伸,北於蛟河盆地北緣接張廣才嶺,南過第二松花江谷地接吉林哈達嶺,長約100公裏,寬30公裏。西側為伊舒地塹,東側為蛟河斷陷盆地,受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是以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巖為主體的塊斷山地,局部山體由二疊系變質巖和侏羅系火山巖組成,在新構造運動中上升明顯。以中山為主,山頂渾圓,海拔多在800~1000米,相對高度在600米以上,北段山勢低緩。主要山峰有老爺嶺峰(1284.7米)、康大砬子(1233.4米)、楊木大頂子(1099.7米)等。南段位於松花湖區,山勢高大,森林茂密。
吉林哈達嶺,位於伊舒地塹與輝發河谷地之間,為輝發河與鬧龍河、飲馬河、東遼河的分水嶺,近北東向延伸。北起松花湖,向南伸入到遼寧省撫順市附近,過渾河谷地與千山山脈相接。長近300公裏,寬45~90公裏。兩側由高角度斷層控制,西北側為依蘭—伊通斷裂帶,東南側為敦化—輝發河斷裂帶,為地壘式斷塊山地。山體主要由華力西期與燕山期花崗巖及古生界變質巖構成,還有大片侏羅系火山巖,並常構成尖峭的山峰。山勢大致可分東北和西南兩段。東北段靠近松花湖,包括永吉縣南部、樺甸縣西部和磐石縣北部,上升量較大,以中山為主,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度600~1000米,主要山峰有南樓山(1404.8米)、肇大雞山(1258米)等。西南段包括磐石縣南部、雙陽縣東部、伊通縣東部、東豐縣、遼源市和梅河口市北部,上升量較小,地面為大片丘陵,海拔400~500米,丘頂渾圓,走向紊亂。主要山峰有慶嶺南山(914米)、大寒蔥頂(672米)等,丘陵間河谷寬展,並多呈北西向伸延,河谷兩側多臺地,相對高度20~50米,上覆厚薄不壹的黃土狀土。東北段中山森林茂密,西南段丘陵臺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明顯,山間谷地墾殖率高,並多小型水庫、塘壩等水利工程。
威虎嶺,在敦化市與蛟河縣、樺甸縣之間,為牡丹江上遊與松花湖的分水嶺。屬張廣才嶺南部的支脈,北起陰背山,南止紅石附近,過第二松花江(南段稱富爾嶺)與龍崗山相接。呈北北東走向,長約160公裏,寬30~40公裏。山體多由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巖組成,間有二疊系變質巖和第三紀玄武巖,新構造運動中隆起明顯,並有大量熔巖溢出。以中山、低山為主,海拔800~1100米,相對高度300~600米,山頂多渾圓。南部富爾嶺—帶多為第三紀玄武巖組成的平頂山,山體切割輕微,主脈走向清晰。主要山峰有大平頂山(1283.6米,敦化、蛟河交界,牡丹江支流黃泥河源地)、陰背山(1236.2米)、大青溝頂子(1012.7米)、團山子(826.9米)、南土頂子(1274米,敦化、蛟河、樺甸交界,富爾河源地)等、白石砬子(1477米,敦化、五常交界,拉林河源地)、大禿頂子(1690米,敦化、五常交界,牤牛河源地)。山上森林茂密。
牡丹嶺,在敦化市南部和安圖縣北部,為牡丹江上遊與富爾河、古洞河的分水嶺。西自富爾河源頭,東止荒溝嶺隘口接英額嶺,近東西走向,長約1100公裏,寬約15公裏。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巖組成,間有少部分下古生界變質巖,個別山頂覆蓋有第三世紀玄武巖。以中山為主,海拔1000米左右,相對高度500米左右。山頂和緩,山坡坡度較大,切割輕微。主要山峰有寒蔥嶺(1164米)、長嶺(1127米)等。山上森林茂密,侵蝕輕微。北坡是牡丹江發源地,南坡是富爾河支流古洞河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