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1、怎麽(安求其能千裏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
(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壹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
(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
(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 策:1、馬鞭。
(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
(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 長:cháng 1、長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
(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
(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 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裏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壹簞食,壹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
(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
(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
(“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麽(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壹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裏)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
(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壹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壹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
2. 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麽”。
①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麽,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麽。
② 賣炭得來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麽? 2、何如 (1)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於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
可譯為“怎麽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
可譯為“比……怎麽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麽樣?” ② 王以為何如其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大王認為(趙括)比他的父親怎麽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
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麽”。 ① 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範仲淹《嶽陽樓記》)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麽什麽時候才能快樂呢? ②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既然這樣,那麽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
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 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誌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 *** 留給陛下。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
可分別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將軍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國家。
②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司馬遷《鴻門宴》)譯文: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寵幸的。
6、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於助動詞的作用。
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②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譯文: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裏的(辦法);步匯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7、……孰與(若)……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構。
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壹樣)……”。表示比較之後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
①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 為兩郎僮,孰若為壹郎僮?(柳宗元《童區寄傳》)譯文:做兩個人的童仆,哪裏比得上做壹個人得童仆? 8、……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得固定結構。其中“之”時標誌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
可譯為“說的就是……”。 ① 詩雲:“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詩》裏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如果“之謂”位於句中,賓語在“謂”的後邊,這是另壹種固定結構。
可譯為“……叫作……”、“……稱作……”。 ② 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
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壹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麽”、“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麽樣”、“對……怎麽辦”。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憑妳的力量,並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麽樣?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馬遷《項羽本紀》)譯文:虞姬啊虞姬,對妳怎麽辦? 10、何……為(wéi)、何以……為(wéi) 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前者可譯為“為什麽(要)……呢”、“怎麽……呢”,後者可譯為“哪裏用得著……呢”、“要……幹什麽呢”。 ①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麽要告。
3.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麽說1、平居:平日;平素。《戰國策·齊策五》:“此夫差平居而謀王,強大而喜先天下之禍也。”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晚節嬉遊簡,平居孝義稱。”宋蘇軾《教戰守》:“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明李東陽《明故中順大夫夏公行狀》:“國家養士於平居之時,士當効力於有事之日。”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我們平居無事時,從不想到自己的頭、手、腳,以至腳底心。”
2、平常:平時;往常。《東觀漢記·光武紀》:“更始害齊武王,帝飲食笑語如平常。”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退尋平常事,安知巢穴難。”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大凡人平常厚貌深衷,未易輕信。”
3、平時:平日;平常時候。唐李商隱《九成宮》詩:“十二層城閬苑西,平時避暑拂虹霓。”宋王安石《閔旱》詩:“平時溝洫今多廢,下戶京囷久已空。”明湯燕生《思悲翁》詩:“此別無返期,白衣送道左。意氣如平時,壹身被九鎖。”
4、平素:平時;向來。三國蜀諸葛亮《與孟獲書》:“承知消息,嘅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誌。”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上:“略其細故於平素,乃能辨其大利害於壹朝。”
5、閑居:安閑居家;在家裏住著無事可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宋蘇軾《賜鎮江軍節度使充集禧觀使韓絳赴闕詔》:“請老閑居,固非所望。”
6、常日:平日;往日。《南齊書·高帝紀》:“常日乃可屈曲相從,今不得也。”唐韓愈《賀太陽不虧狀》:“雖隔陰雲,轉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覺有殊。”《紅樓夢》第77回:“再或有咱們常日積攢下的錢,拿幾吊出去。”
7、日常:平日;平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是個有德行和尚,日常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日常壹毛不拔,今日壞得些錢鈔,便要我替他討老小?”
8、素日:平日;往日。《紅樓夢》第31回:“想起此言,不覺將素日想著後來爭榮誇耀之心盡皆灰了。”《兒女英雄傳》第18回:“那太傅素日最重讀書人,聽見他是個秀才,便命落平,就在門外下了轎。”
9、平日:平時;平常的日子(區別於特定的日子,如假日、節日等)。《漢書·汲黯傳》:“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以朝廷所疑,遇黯加於平日。”《宋書·沈攸之傳》:“何其平日輈張,實輕周邵,爾時恭謹,虛重皇戚。”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壹:“平日春闈較才藝,策名屢獲科甲。”清吳騫《扶風傳信錄》附錄阮升基《修宜興縣舊誌》:“榻前有女子言有夫婦緣,故來相訪,述許生家中平日事甚悉。”清林覺民《與妻書》:“吾平日不信有鬼。”
10、閑時:平常時候。《元典章·吏部二·禁治驟升品級》:“這壹等豪霸每,在鄉裏閑時猶自欺淩百姓,把持官府,更做了受朝命職官麽,道恰似虎生兩翼的壹般。”《水滸傳》第26回:“老婆哭道:‘笑欣欣出去,卻怎地這般歸來!閑時曾不知中惡。’”《紅樓夢》第52回:“那壹年有壹個良兒偷玉,剛冷了這二年,閑時還常有人提起來趁願;這會子又跑出壹個偷金子的來了。”
11、燕居:退朝而處;閑居。《禮記·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遊侍。”鄭玄註:“退朝而處曰燕居。”《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司馬貞索隱:“燕謂閑燕之時。”宋蘇軾《四菩薩閣記》:“始吾先君於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清沈初《自序》:“入春雨雪匝旬,燕居多暇。”
4. 日常生活中常引用的文言語句每逢提起古文,現代年輕人都會對那些艱澀的古文句子,望文生畏、搔首撓耳。
其實,很多古文句子就在我們生活的口頭語中,請看看下面幾句話:
“這次評職稱評上評不上,我不在乎!”
“妳哇啦哇啦說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我只是說說而已,瞧妳那個樣子,急什麽?”
“今年年景好,牛二哥收了個大囤滿小囤流,有點忘乎所以了。”
“大嫂,妳別著急,等妳兒子上了高中,課程緊了,自然而然就知道認真念書了。”
這樣的句子還很多,這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口語,不用解釋,任何人都能聽懂。其實裏面都含著“古文言”短句。“在乎”,“所以然”,“說說而已”,“忘乎所以”,“自然而然”。
我們不妨叫壹下真兒,什麽叫“在乎”?詞典的解釋是:在意,介意,在於。“乎”在這個詞裏是什麽意思?什麽叫“所以然”?詞典的解釋是:指為什麽是這樣的原因和道理。那麽“然”在這裏是什麽意思?
其實這些文言用詞,在古文裏是比比皆是的,“乎”“然”“而已”“胡”“惡”等等,都是出現頻率很高的文言用詞,如今用到口語中,只是司空見慣罷了,人們先用,並不關心怎樣解釋。就好像生活中,用棍子撬動西,會用就行,沒必要先學會物理學的“杠桿原理”,再來撬動西。老農拉著自己產的蔬菜到集市上去賣,市面上蔬菜少就貴點,蔬菜多就賤點,沒有必要先學會經濟學的“市場規律”,再來賣菜。
再比如,平時說的“畫畫”,“尿尿”,“寫寫”,“算算”。。。人們說這些詞時,立刻就明白是什麽意思,並不關心什麽這兩個字雖然相同,但是第壹個字是“動詞”,第二個字是“名詞”。
也許再過兩千年,當今的語言習慣,就成了古文。“救火”?什麽意思?火快熄滅了的時候,加點燃料救壹下?“打掃衛生”?什麽意思?把“衛生”打掃掉,把屋子弄得更臟壹些?88?就是八十八嘛!怎麽成了再見的意思?
真是不敢展望呢!
5.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麽說1、平居:平日;平素。
2、平常:平時;往常。 3、平時:平日;平常時候。
4、日常:平日;平時。 5、素日:平日;往日。
造句 1、平居環堵自安,南面王不易真樂,怕什麽賤役?陛下怎能貴臣?怎能賤臣?祿不以道,雖萬鐘不受,獨行己誌,雖簞食不厭,陛下怎能富臣?怎能貧臣? 2、杜甫說,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3、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人大賢人矣。
4、不知學,故誌慮淺薄,無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故痛癢不相關,平居既不能有樂群之益,猝有變故又不能為將伯之呼。 5、在下雖通望氣之術,但學藝未精,術數之理,講究天人感應,我有前番論斷,半由術數,壹半也是源自太子素日作為。
6、甚至到了“七七事變”,日本毫不忌諱地宣稱要征服中國時,素日將“公理正義”的高調唱得響徹雲天的西方文明世界也是若無其事,緘默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