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黨從來把實現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政綱。它認為,中國要確保國家的獨立和統壹,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繁榮富強.使勞動人民免遭剝削和貧困,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唯壹的出路。但它並沒有在取得政權的時候打算馬上這樣做,而是到1952至1953年間才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決定作出這個選擇的,隨後在1954年被確定在由第壹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憲法裏。這時中國經濟已經從長期的戰爭破壞中恢復過來,正在著手制定和實行後來被超額完成的第壹個5年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工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將達14.7%,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將達4.3%,職工平均工資將增長約l/3。將建設約1萬個項目。包括694個大中型工業項目,而以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為中心。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和人民***和國成立的壹年,中國經濟破敝不堪。與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0%左右,糧食減少25%.棉花減少48%。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所發行的通貨,膨脹了成千億倍.物價上漲了成千億倍。人民政府必須首先穩定物價,穩定金融,穩定財政。當時在中國的資本家中間流傳著壹種說法,***產黨軍事內行,經濟外行。或者說,軍事上10。分,政治上8分.經濟上零分。人們的這種不信任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沒有經驗,所有的人都沒有經驗。人們懷疑,***產黨在解放區的經驗和本領夠不夠解決這樣的全國性的大災難?
但是中國創造了奇跡。人民***和國成立8個月,即1950年5月以後,中國物價開始穩定。1 950年財政收支基本平衡,1951年和1952年財政還略有節余。1952年與1949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145%,比戰前最高年份增長22.3%;農業總產值增長53·4%,比戰前最高年份增長18.5%。糧食、棉花、電力、煤、鋼、機床、紗、布、紙等主要產品產量都有明顯增加或大幅度增加。
這個奇跡是怎樣出現的?我們了解了這個過程,也就能大致了解中國怎樣選擇社會主義的過程。
中國經濟的恢復過程中有四個起作用的基本因素。
第壹個基本因素是中國政府實行了全國財政經濟的統壹。
這裏包括統壹財政收支、統壹貨幣和現金管理,統壹國營貿易和重要物資的調度。所以要實行這種統壹,首先當然是為了把凡能集中使用的力量都集中起來,以便戰勝當時所面臨的嚴重困難。同時,也是為了使中國這樣壹個地大人多、貧窮落後的國家,能夠把僅有的壹點物質力量管好用好,足以維持全國的統壹安定,有能力調劑各地區的余缺和應付各種意外,並且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和發展經濟,保障和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這種統壹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過。這種辦法既不是出於事前預定,也不是出於國外的成規或建議,而只是在特定情況下的唯壹選擇。這當然是說的***產黨所能作出的選擇,***產黨以外的任何力量即使想這樣做也做不到。
人民政府在1949年5月采取堅決的行政法律措施宣布禁止黃金、白銀和美元的流通,支持人民幣作為唯壹合法的貨幣。這是打擊投機商的第壹個重大步驟。但是為了穩定物價.還必須依靠經濟方法。當時人民政府手裏所能夠掌握的主要經濟武器只有糧食、棉花、紗布,運輸它們的火車、輪船,以及支持工廠開工的煤炭。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剛解放時(1949年5月底),政府只有2000萬斤糧食;到1950年7月,由於全國火車輪船有組織的調運,已經多達17億斤,夠上海市壹年半的周轉。政府在上海、附近省份和遠距離省份布置了三道防線,從而在7至10月戰勝了囤糧擡價的投機商。1950年2至3月即春節前後,同樣的鬥爭又在棉紗和棉布上更復雜地展開,使投機商遭到毀滅性打擊。為了適應10月援助朝鮮戰爭以後的形勢,政府除了掌握更多的紗布外,還實行了對紗布統壹收購和壹系列緊縮財政穩
定金融開支的政策。這樣,到1950年底各大城市的批發物價指數就比同年3月的水平還下降了14.6%。這被稱為經濟上的“淮海戰役”。
財政經濟工作上的這種高度統壹,加上後面說到的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後被很自然地逐步引向計劃經濟的軌道。這裏應該指出,建立在這種高度統壹的基礎上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高度統壹是物資短缺而需求緊迫的反映),後來作過幾次重要的改變,主要是擴大了地方的財政經濟權力。80年代改革的壹個主題是大大減少中央的指令性計劃,擴大國營企業的權力,取消或減少對大宗物資流通的控制。但是1 950年所以能夠那樣迅速地穩定物價金融和財政,以後直至1957年全國經濟所以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不能不歸功於當時對財政經濟工作的高度統壹。後來的經驗也表明,。壹定程度的統壹或計劃性.以及擁有相應的物質手段或宏觀調控能力,對於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始終是必要的(在遇到經濟嚴重困難的60年代前期,曾經再壹次實行高度統壹的體制)。這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重要關鍵。
決定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第二個基本因素是中國國營經濟的日益強大。
國營經濟是沒收國民黨官僚資本的結果。解放前夕,國民黨官僚資本約占全國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人民政府接管了屬於官僚資本的工業企業,使國營工業的產值在1949年占全國工業產值的34.7%,到1952年,這壹比重增加到56%。國營批發商業占全國批發商業營業總額的份額,1949年到1952年由23%增加到60%。銀行基本上由國家經營。
新中國的國營經濟壹開始就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它決不能與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黨時期或歷史上更早的官營經濟同日而語。在1 950年穩定經濟所依靠的手段中,除糧食和棉花來自擁護***產黨的農民,紗布、火車、輪船和煤炭都來自國營企業。派到各大企業的負責工作人員壹般都是富有群眾運動和革命戰爭經驗的、有獻身精神的青年,善於和職工打成壹片,能夠動員群眾的力量在戰爭的廢墟上克服種種困難,重建、擴建或新建企業。國營企業忠實於政府規定的各項制度、紀律和計劃,不但使各種重要工業產品產量迅速超過戰前的最高水平,而且開發了壹大批新產品、新工藝、薪技術、新產業和新的工業地區。國營企業職工生活穩定而充滿熱情,有各種權利、保障和福利,被社會尊稱為老大哥,在他們中間出現了壹大批技術能手和勞動模範。
中國的財政經濟工作的統壹得力於國營經濟的支持,同時又為國營經濟不斷增添新的血液。第壹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要由國營經濟承擔,這當然需要大大擴大國營經濟。這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第二個基本因素。
第三個基本因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弱小和發展困難。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官僚資本被人民政府沒收以後,已經很弱小。為了在長期戰爭結束以後求得生存,不能不依靠政府和國營經濟的支持。政府也采取有力的措施來幫助工廠商店開業,既為了恢復經濟,也為了防止失業。但是兩者之間又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
人民政府為控制物價而進行的嚴重鬥爭反映了這種尖銳矛盾。物價穩定以後,資本主義工商業面臨新的嚴重困難。消費者不再像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搶購消費品,壹大批工廠商店不能適應人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國家訂貨的需要。它們特別缺乏原材料和流動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不得不接受政府所實行的壹系列調整或改組的政策。大部分工業企業承辦加工業務、接受國家的訂貨和收購包銷產品,而商業企業開始為國營商業代銷。改組的結果產生了1951年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工廠和商店的戶數都增加了1/10以上。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加劇了它們與政府、國營經濟乃至社會的矛盾。大部分工商業主偷稅漏稅,在生產和經營中偷工減料或采取其他詐騙行為,並為此而大量行賄,從而導致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運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人們開始認識到,資本主義工商業不僅需要進壹步改組,而且需要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
盡管有了“五反”運動,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沖突仍然日趨緊張。1953年糧食市場上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形勢。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大大增加了需要供應糧食的人口,糧食的銷量急劇上升,私商的擡價搶購卻使國家的購糧計劃難以實現,壹些地方收購量甚至不到計劃數的1/3。這個情況不但威脅著所有工業企業的職工,而且威脅著全體城市居民。1953年冬中國被迫實行糧食、食油統購統銷。隨後,由於同樣的原因,實行棉花的統購統銷和棉布的統購統銷,並使批發商業國有化。同時,加工訂貨和公私合營逐步由大企業擴大到中小企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第三個基本因素。
第四個基本因素是新中國的國際環境。
新中國是在推翻為西方國家所支持的國民黨統治的激烈鬥爭中產生出來的。1950年的朝鮮戰爭.使中國與西方已經很緊張的關系更加緊張。中國受到了長期的外交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中國不但不可能從資本主義大國得到什麽援助,而且連普通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中國人因此只能從自己受侵略受歧視的記憶中和受敵視受威脅的感受中認識資本主義。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戰後為獨立而鬥爭的國家同情中國,只有蘇聯能夠援助中國.這種援助在中國的第壹個五年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盡管中國在制定具體的經濟政策和工作方法時堅持從中國的具體情況出發,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仍然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榜樣作用。當然,如果國際環境是另壹個樣子,中國選擇的條件、時機和形式將會有某些不同,但是敘述歷史不是寫小說,不能由我們自由想象。
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對私方付年息五厘作為“贖買”的代價,使資本主義經濟和平地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這種方法確實是壹個有歷史意義的巨大的成功,雖然現在看來不免有些簡單粗糙。80年代的經驗表明,在社會主義經濟獲得全面的統治地位以後,可以允許少量資本主義經濟成份在國家的有效控制下繼續存在(這與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前的狀況當然完全不同),這對社會主義經濟可以成為壹個有益的補充。1956年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出現了壹些戲劇性的場景。這顯然受到了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影響。在壓力下匆忙完成的過渡使壹系列復雜問題設有得到仔細的處理。
中國領導人在1956年晚些時候已經指出,在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所采取的許多辦法,主要是過分地統壹生產、統壹經營、統壹收購、統壹銷售、統壹計劃的辦法,並不適合於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需要,應該及時糾正,並且應該在壹定範圍內,使個體經營成為國家經營、集體經營的補充,使自由生產成為計劃生產的補充,使自由市場成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在1956年底,中國領導人曾經宣告,允許某些處在非法狀態的“地下工廠”、“地下商場”合法化,只要不違法,10年20年不沒收。中國有90%幾的社會主義,不怕有百分之幾的資本主義作為補充和比較者。但是,這個大有希望的進程,被1957年以後的“左”傾錯誤政策打斷了。
至於農業,那是壹個需要專門討論的問題。中國農業合作化有很多不同於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特點。這個過程本身沒有使農業受到破壞,並且帶來了許多現在仍在起作用的成功,特別是在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方面和農業機械的應用方面。合作化的農業對於國家的工業化貢獻了大量的低廉的糧食、農產品和勞務。但是過快的變化和以後的長時期濫用行政手段,以及工農產品比價的不合理,挫傷了農民對於農業勞動和農業經營的積極性。此外,合作化對農村多余的勞動力也沒有提供出路。因此,80年代的改革不能不首先從農業開始。眾所周知,人民公社目前已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代。需要指出,中國農民的生產和經營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鄉、村兩級各種經濟組織的協助、服務和調節,形成所謂“雙層經營”以至“雙向承包”。在經濟發達地區,集體經濟仍是主體。據統計,在1988年的農村經濟總收入中,鄉、村兩級企業和集體統壹經營收入占40.8%;新經濟聯合體所占比重2.5%;家庭經營收入占56.7%。
就50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扁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遲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份.經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應有的靈活多樣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鑒賞提要.
胡喬木(1912—1992),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江蘇鹽城人。1932年加入中國***產黨。1935年到上海,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常委、書記,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宣傳部部長等職務。參與領導了國統區左翼文化運動和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到延安,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宣傳部部長、中***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1941年起擔任毛澤東的政治秘書、中***中央政治局秘書。1948年任新華社社長。先後參加起草了《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七大文件、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同綱領等重要文件,為新華社等報刊撰寫了大量重要評論。建國後,先後任政務院新聞總署署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中央副秘書長。參與領導了《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工作,參加起草了中華人民***和國第壹部憲法、黨的八大文件等。.[975年後,先後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被選為中***第八屆、第十壹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擔任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和《中國人名詞典》編纂委員會主任等職。著作有《中國***產黨的三十年》和《胡喬木文集》三卷。
本篇是胡喬木於1989年3月至4月在美國訪問時所作的學術演講。演講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美國的聽眾闡明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原因和客觀必然性,宣傳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對於讓美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學術意義。
壹、演講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采用綜合壹分析壹綜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本篇演講的主題:中國在50年代為什麽和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演講者壹開頭就開宗明義,指出中國經濟在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選擇了社會主義。緊接著提出問題:這個過程是怎樣和為什麽發生的?並指出本篇演講是“就這個問題的實際方面作壹些客觀的解說”。而後從政治、經濟和新中國的國際環境等方面逐層剖析,最後進行概括、強調。整篇演講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渾然壹體。有總有分,有分析有說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二、演講論據充實,說理透徹。演講者知道,他所面對的是美國聽眾,他們中大部分人對中國、對社會主義不了解.有的甚至持敵視態度。因此,靠講大道理,進行空洞的說教,靠喊政治口號,不能使人信服。而只能讓事實來說話。事實勝於雄辯。為了讓美國聽眾認識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確性,演講者本著客觀、求實的精神,運用前後對比的手法,運用大量的事實、數字,進行客觀地說理、論證。例如,為了說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他以新中國成立前和成立後兩三年間財政、物價以及糧食、棉花、電力、鋼鐵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或產值的變化來加以論證。為了闡明中國在50年代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他從中國政府實行了全國財政經濟統壹、中國國營經濟的日益強大、資本主義經濟的弱小和發展困難,以及中國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長期被封鎖這樣壹個國際環境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客觀地分析論證。可以說,通篇演講論證說理言之有據,論據確鑿,使人不能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