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朕、孤的區別如下:
1、本義不同。
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原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壹樣。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2、出現的年代不盡相同。
孤在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自稱寡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3、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壹人稱代詞。只有皇帝壹人能自稱“朕”。
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寡人介紹:
是古代君主、諸侯王自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即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自稱“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