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初中語文課前預習

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初中語文課前預習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全堂講述與學生的被動接受已讓位於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課前預習成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預習是語文學習的第壹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壹,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準備活動,是壹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好地教授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積極引導,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無論教師如何努力,教學效果都不會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那麽怎樣培養中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我們還要從根本上說。 壹、語文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新年華教育學語文也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也就是預習。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學習知識的壹個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有關的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準備。葉聖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指大腦),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註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註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現代漢語詞典》就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而實際上,預習應該包含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即預先學習和預備學習。預先學習以預備學習為目標,預備學習以預先學習為基礎。預習是為了更好地聽課,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從實踐來看,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壹 )預習是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形式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這樣學生就成為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由於新舊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預習時,必然要運用所學的舊知識,這樣無形之中復習了舊知識,預習多了,所學的知識自然就復習得多,復習多了,學生自然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理解透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自然就會深。 (二)預習是學生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課前如果沒有準備,聽課就顯得被動了,況且課堂上還要聽講,又要記筆記中考,就顯得既聽得緊張,又記得忙亂,對什麽是重點,哪些是難點,根本就抓不住,那麽在復習的時候就會費時費力。如果學生課前有準備,那麽聽起課來就主動了,課堂記錄就有了重點,對老師的啟發性問題的反應就快,預習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課前預習。壹個好的預習,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自學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和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也更主動、學習效果也更好,這就是證明。 (三)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 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壹定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獲。課堂上,這類學生註意力集中,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來,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可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同探討。楊再隋教授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壹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也曾說過:壹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學生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了的學生,他們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及時去查資料解決,如果未能解決的,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更認真地、有側重地聽講。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 。 可見,預習是對課堂教學的準備,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這壹習慣更應重視、培養和推廣。 實踐證明,作為壹名中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控制,保持智力活動的恒常性,而且會使人受益終生。 二、在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 (壹) 教師引導不當 由於教師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間關系的認識並不真正清楚,以及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消極態度,使得教師對“課前預習”的深度、難度和要求大打折扣。具體體現在: 1.預習內容單壹。既不涉及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也不涉及對文本的質疑問難,更談不上通過壹些有趣的活動來帶動或促進預習。壹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給生字註音、解釋新詞上。因為預習內容單壹,導致預習範圍過窄,使預習既沒有針對性,也缺少深度與廣度。 2.預習形式單壹。布置學生預習時只要求學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關書籍,更不用談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與文本有關的其他資料。預習時沒有針對重點、難點,更沒有來自作家背後的知人論世式的背景材料的準備。這種預習,教師是例行程式,學生是應付了事,收效不大。 3.預習目的不明確。有的教師嘴上喊預習課文,而事實上對學生該預習什麽、怎樣預習、為什麽要預習,並沒有仔細琢磨,當然也談不上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所以只好讓學生看書,看書,再看書。看什麽?當然是教材。可是,要怎麽看、看到什麽程度,沒人管。甚至學生是否預習,教師也沒有辦法落實,更無法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 (二)學生執行不力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的預習跟不上,會致使課堂上每個環節進展連連受阻:課上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上來,就連字音讀錯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課文讀得結結巴巴,更別說讓他們提出不懂的問題了。連句子都讀不通順的學生,又怎麽會體會出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呢?大多數同學即使做預習,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詞語部分,而對有思考價值的、需要動腦思索探究的問題,則擱置起來,完全等著課堂上老師來分析講解。 (三)家長重視不夠 課前預習作業是留給學生的,但許多情況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長只知道孩子有作業,但作業內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書,別的就不過問了。疏於督導,使孩子的預習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讀也不思,把預習這樣的“軟作業”拋到了壹邊。 (四)客觀環境不利 學生預習效果不佳,也有壹定的客觀原因。 1.因為學生課外作業過多,且都有硬指標,使學生力不從心,便把有壹定彈性要求的課前預習作業,當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軟任務。 2.當今社會不讀書的浮躁氛圍以及網絡、遊戲、電視都擠占了學生預習的時間。 三、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的措施 (壹)註重激發預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想要強化預習環節,而不流於形式,必須註重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把預習當作壹件快樂事,樂此不疲,長此以往,逐步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如何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呢?我以為,主要應做好以下三點: 1.轉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好處 可以通過晨間談話等方式舉行學習方法交流會,通過典型引路,讓預習做得更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使其他同學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松。 2.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習興趣 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讓學生不斷有成就感。可以給預習做得好的同學進行口頭和物質獎勵。 3.分層布置預習作業 學生學習基礎不壹樣,學習需求也就不壹樣,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進行科學設計。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教師讓他們把課文讀熟,標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就行了;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搜集有關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看看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采取分層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 (二)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 通過調查,我發現在布置預習認為後,學生往往在思想上產生誤導,認為作業太簡單,充其量只是讀讀課文,然後就沒有了興趣,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反而會形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因此,我決定教師的指導顯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處地“扶”壹把,體現壹個“導”字。古諺曰:“授人以魚,只供壹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這句話啟迪我們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從吸引興趣入手,提高學生積極性 課前預習問題設計要吸引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願望和積極性,產生壹觸即發的效果。興趣是開啟求知大門的鑰匙,興趣可以把學生從某種壓抑的狀態中激奮出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效地喚醒他們對問題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預習題的設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就能直接使學生沈入文本仔細閱讀。 2、從課外知識入手,調動學生主動性 由於時間、空間的距離, 知識、體驗的不足等, 學生對某些課文中敘寫的人物、涉及的知識等感到陌生, 從而影響了他們進壹步地深入學習、理解課文。這時, 教師可以設計壹些簡單的預習問題以帶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 調動學生主動性,學生要想圓滿完成這個預習任務就要課前到閱覽室、圖書館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 搜集、整理有關資料, 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以課外豐富、補充課內, 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也加深了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 3、從文眼入手, 教會學生把握主體 所謂“ 文眼”, 就是課文中能夠揭示主題或是對主題有提示作用的詞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 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 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 在課前預習中, 抓住了文眼, 就等於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鑰匙。課前預習問題時抓住的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實是抓到並打開了這篇課文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壹樣, 這樣便能窺見全篇, 居高臨下, 整體把握, 了解文章的敘事脈絡, 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深層意思。 4、從整體入手,教會學生系統學習 課前預習提問要把握“整體閱讀”的原則,反對肢解課文。不能忽視了文章的整體性。要使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站在整篇課文的高度宏觀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學習寫作方法,進而受到更高層次的文化熏陶。那麽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很好地落實這壹理念呢?我覺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預習這壹教學環節。因為預習環節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去研究,可以從主題、結構、形象等入手,很多“整體性”的問題是沒辦法在課堂上給他們時間進行思考的,我們讓學生在預習時思考,在課堂上交流心得,這就壹舉兩得了。 5、從對比學習入手,教會學生知識遷移 知識的遷移, 主要是方法的遷移, 就是引導學生把過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應用到新的課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基本理解單元課文內容之後, 根據教師授給的方法和各篇課文的內在特點, 列表比較, 找出規律, 實現自我學習的橫向遷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從思想內容、結構布局、人物精神、寫作方法等方面列表對比, 找出***性與差異的東西來, 體會兩文的異曲同工之效。 (三)預習檢查要落到實處 預習光有布置不行,教師必須加強檢查。有檢查才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教師不能只布置不檢查,不然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會相對削弱。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間壹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的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最好用壹個本子記錄學生的整體預習情況,哪些地方值得繼續發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都壹壹記錄清楚。此外,教師還要明確賞罰制度,對預習態度好的學生多加表揚,對不自覺預習的學生也要有適當的懲罰。還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檢查評定,閱讀成果加以展示,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才能進壹步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那麽怎樣真正將預習融入閱讀教學的整體中去呢?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壹個繽紛的展示舞臺,讓他們充分地展現預習成果,盡情展示自我的風采,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   1.當老師 讓學生在課堂上擔任小老師,通過向同學傳授自己在預習中得到的知識,以此讓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促使他們在以後的預習中精益求精。其次這樣還可讓學生之間彼此糾正錯誤。經過我們的實踐,我發現在此過程中學生都非常地專註,彼此促進性極強。 2.扮演員 有的文章中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學生在預習會非常地受感染,在課堂上,可讓學生趣味盎然的進行演出,再讓大家***同來評議他們在預習中的體驗是否恰當,理解是否到位等,這樣學生的註意力高度集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適當變換預習方式,這樣也會有不同的預習結果,在形式多樣的預習檢查中,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上的增長,更獲得能力上的提高。 總之,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還要制定壹套行之有效的檢查措施,讓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之下形成語文預習的好習慣。當然良好的預習習慣並不是壹朝壹夕而就的,都必須付出努力。所以我會堅持引導學 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讓更多的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並從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課前預習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壹些初步探究,事實證明:預習是上好課的重要條件,預習是自學的演習,它對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學生壹旦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因此,對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